地节元年,三月,宣帝赐郡国间贫民田地。夏六月,下诏维系宗室,另此前国绝者,若能找到贤德的后嗣,可恢复其宗室资格。
地节二年,霍光死。宣帝下诏奖其生前功绩,评价他可比萧相国萧何。五月,宣帝终于亲政,思及霍光功德,给了霍光兄长的孙子霍山尚书的官位。
地节三年,冬十月,宣帝下诏自陈过失,反思了边境屯戍之劳民伤财,下令停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边疆。
地节四年,宣帝下诏,特意指出亲属对家人包庇的行为并不应该构成连坐罪名,加以宽宏。秋七月,霍氏大司马霍禹谋反,霍氏子孙姻亲皆有罪,甚至还试图谋杀太子,危及宗庙,皇后霍氏被废,众霍伏法。
元康元年,宣帝为父亲史皇孙立皇考庙。恢复高帝功臣周勃等人的后嗣,让他们继续供奉祖先祭祀香火,世世勿绝。
元康二年,宣帝体恤民间因刘病已这个名字犯名讳的平民,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询,下令改名之前犯讳的一律免罪。
【昆明池的鱼:宣帝在上位之后,其实一直在拉拢和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不要忘记在前文继位封赏时,除了霍光及其家族姻亲权柄爵位皆在最上,他还适当的拔擢了一些霍氏集团之外的人。
比如救他于襁褓的丙吉被封光禄大夫。
有样学样,宣帝和他的前任帝王们一样,都非常积极的在笼络宗室,那么这种行为自然是对权臣外戚势力的一种正常制衡。】
【上林苑的骆驼:地节二年霍光死了之后,宣帝的动作也很有意思,给霍山安置到尚书这个位置上,实际我们都很清楚,尚书几乎没有什么理政权,文书也基本不经其手,而是直接到中朝皇帝手中,所以明面上给霍山、霍云这些人的体面,实则上是完全架空了霍氏实权。
这可能也给霍禹在大司马这个位置上继承来的爵位名存实亡的感觉,加速了霍氏集团的动作变形,最终谋反。】
【气运之子邦:终于来了个有点朕神韵的孩子,之前的几位倒显得不够看了。】
【武库执吾人:刘病已对霍氏的精准打击显得如有神助一样。的确就像鱼大前面说过的,他好像很懂人性。】
【昆明池的鱼:恩威并施做的很不错的一位。地节三年他罢屯田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大家可能对西汉在边陲屯兵屯田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大家可以去翻一翻边地出土的汉简材料。
这些发配边疆屯兵屯田的士兵和流民,当中有许多是罪人服役,边疆在今天固然算是环境改造之后一个相对比较宜居的结果,但在汉代,几乎可以说是那种基建项目从头干起,而且医疗、饮食全部都跟不上,很多汉简里写到在边疆屯戍的伤亡是十有八九的一个几率,去屯田对这些人意味着有去无回,生离死别。
所以史书上短短几个字,背后的血泪是难以想象的。
宣帝能体察到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君王了。】
【飞廉馆的小僮:这么说地节四年的诏书也很好玩儿。刘病已居然下诏让那些包庇血亲的人免罪,这直接就是为当年自己侥幸在襁褓里逃脱这件事整了个台阶,让所有的当事人都彻底洗清罪责。
完全是一举两得,既体恤了天下庶民,又给当年的事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好聪明啊。】
【昆明池的鱼:秋天,霍禹这个沉不住气跟宣帝再博弈一段的霍氏嫡子终于反了,主要是宣帝气氛也烘托到了,霍禹简直不反不行。
我说过,人的欲望是亘古不变的。贪心不足,便遭反噬,霍禹和其他的霍氏儿郎可能在温柔乡里待的太久了,不习惯地位上的变动。
当然,聪明人自然知道,终究有这么一遭,皇帝有猜忌,想铲除,反与不反,又有什么区别。
刘询非常清楚,皇后霍氏只能让她成为一个傀儡,而绝不能诞下有霍氏血脉的皇嗣。
白切黑的气质没跑了,简直是权谋文大男主级别。】
【飞廉馆的小僮:这么聪明感觉有卫氏基因在发力哈哈哈,会打仗的脑子好使。】
【昆明池的鱼:那霍禹的小霍基因去哪儿了???】
【飞廉馆的小僮:你都说了不反不行,他再聪明也没用啊。】
【昆明池的鱼:我觉得主要肯定还是这个时候霍氏存在尸位素餐的情况了。不弄霍光纯粹是因为人家本人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行径。而整个霍氏集团发展到这个时候连带的关系太多了,各种高官女婿,你说皇帝要怎么在用人上排兵布阵?用你还是不用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