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龙域刚对沈总下手,今天逸兴娱乐就爆出这么大的丑闻,时间点也太巧合了。再联想到沈总的身份,众人心里不禁浮现出一个大胆的猜测:这该不会是傅家少爷在为老婆出气吧?
一时间,众人看向沈芜的眼神更加复杂了。有敬畏,有好奇,甚至还有一丝恐惧。这位看起来温和内向的沈总,背后不仅站着林氏集团,还有一个能量如此恐怖的丈夫。以后谁还敢轻易招惹她?
张工和另一位留下的运营骨干更是暗自庆幸不已。幸亏昨天悬崖勒马,要是真去了龙域,现在指不定要跟着倒霉。傅总的能量太可怕了,这哪里是挖墙脚,简直是自寻死路啊!
沈芜自然也看到了新闻。当她看到那些详实的证据和一边倒的舆论时,心里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她知道傅让潮会出手,但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狠。直接将傅文博和他的核心产业连根拔起,不留一丝余地。
不动则已,一动惊人。她既感到心惊,又有一丝莫名的安心。
周启明也来到了沈芜的办公室,表情有些复杂:“沈总,逸兴娱乐这事……”
“看到了。”沈芜点点头,“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至少外部的直接压力会小很多。”
“是啊。”周启明松了口气。
“傅文博倒了,龙域那边肯定也会有所收敛,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技术研发要抓紧,内容生态的搭建也要同步进行。”
“明白。”周启明点头,“股权激励方案的初稿已经出来了,您过目一下。另外,关于内容创作者的引入计划,运营部也拟了几个方案。”
“好,我看看。”沈芜接过文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外部的风暴暂时平息,但沈芜知道,“雅韵”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原始股的承诺稳住了大部分人,但团队成员背景复杂,既有林氏的老人,也有新招聘的行业精英,还有她这个“空降”的领导者,磨合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
这天下午,运营部负责人李娜就找到了沈芜,面带难色。
“沈总,关于首批内测的内容创作者邀请名单,我和技术部的王工有点不同意见。”李娜是林氏的老员工,行事风格偏稳健。
“哦?说说看。”沈芜示意她坐下。
“我认为,平台初期,应该优先邀请一些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内容质量稳定、风格偏向我们‘雅韵’定位的大V入驻,这样能快速提升平台的格调和吸引力,也能给早期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李娜条理清晰地说道,“但王工认为,我们应该更侧重于挖掘那些有潜力但尚未成名的新人创作者,尤其是那些在传统文化、手工艺、生活美学领域有特色的小众博主。他说这样更能体现我们平台的差异化,也符合您之前提到的扶持新人的理念。”
王工,就是之前提出要离职,后来被沈芜留下来的那位技术骨干张工的副手,一个年轻气盛、想法很多的技术宅。
沈芜听明白了。这是运营思路和技术思路的碰撞,也是稳健派和激进派的理念分歧。
李娜考虑的是快速起量和保证平台调性,王工则更注重挖掘潜力和实现差异化竞争。
“王工的想法,主要基于什么?”沈芜问。
“他说,技术部正在研发一套新的内容挖掘算法,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和推荐那些有潜力的新人。他认为,与其花大价钱去请那些已经被各大平台争抢的大V,不如把资源倾斜给新人,用技术手段帮助他们成长,这样更能形成我们的内容壁垒,用户粘性也会更高。”李娜客观地转述了王工的观点,但语气里显然不太认同,“可我觉得,这太冒险了。新人成长需要时间,内容质量也不稳定,万一算法效果不达预期,平台初期的用户体验会很差,很容易流失。”
沈芜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思起来。
李娜的担忧不无道理,平台冷启动阶段,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但王工的想法,也确实契合了她对“雅韵”差异化定位的设想。完全依赖大V,容易陷入和其他平台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而且成本高昂。扶持新人,虽然有风险,但一旦成功,就能培养出真正属于“雅韵”的核心创作者群体。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也反映了团队内部不同部门、不同背景成员之间的思维差异。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影响项目进度。
“这样吧,你让王工也过来一下,我们三个一起聊聊。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需要达成共识。”
很快,年轻的技术骨干王工也来到了办公室。他看到李娜也在,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服气。
“沈总。”
“王工,坐。”沈芜示意他坐下,“你们关于首批创作者邀请策略的分歧,李经理跟我说了。我想听听你的具体想法,尤其是你提到的那套新的内容挖掘算法,进展如何?有多大把握?”
王工一听这个,立刻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算法模型、技术优势以及对新人潜力的判断。他显然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信心。
李娜在一旁安静地听着,默不作声,显然对纯粹的技术理想主义持保留态度。
办公室的气氛,再次变得有些微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