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恋上你中文 > 情动夏夜 >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几天后,许一娜终于完成了整理病历这项繁琐的工作,然而,她的心情却并未因此轻松起来,今天有医学交流团过来急诊科参观,她也要在一旁陪同。

医学交流团准时抵达,一群身着白大褂、神情专注的同行们在严主任的带领下鱼贯而入。

严主任面带自豪,一路走一路热情介绍着急诊科的布局与日常运作流程:“咱们急诊科划分了多个功能区域,这边是接诊区,病人送来后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初步评估和紧急处理;再往里走是抢救室,配备了最先进的急救设备,像那台新引进的多功能监护仪,能同时监测多项生命体征,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日常运作上,我们采用弹性排班制,确保高峰时段人手充足……

郑旭和沈逸跟在两侧,适时补充着细节。

沈逸身姿挺拔,专业且自信地分享着一些典型病例的处理经验:“就拿上周那位急性心梗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送来时情况危急,我们迅速启动了心梗急救流程。先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注入硝酸甘油扩张冠脉。但患者随后出现室颤,这时立即进行电除颤,配合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期间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紧密衔接,稍有延误后果不堪设想。”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举手投足间尽显医者风范,引得交流团成员频频点头,不时抛出专业问题探讨。

一位交流团成员好奇地问:“沈医生,在电除颤的时候,能量设置一般遵循什么原则呢?我们医院有时会碰到效果不佳的情况。”

沈逸耐心解答:“一般首次除颤选用 200 焦耳,如果不成功,后续可递增至 300 焦耳、360 焦耳,但也要结合患者的体型、病史等因素综合判断,同时操作过程中要确保电极板与皮肤充分接触,减少阻抗。”

交流团里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颇为资深的医生推了推镜框,若有所思地开口问道:“那么在面对多发伤患者,尤其是那种颅脑损伤合并胸腹联合伤的复杂情况时,你们如何在紧急救治中快速且精准地判断各个损伤部位的优先级呢?要知道,不同的处理顺序可能直接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不小,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这次回答的是郑旭,他沉稳地回应:“您这个问题相当关键,这也是我们急诊科时常面临的棘手难题。首先,我们会依据患者送达时的生命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像血压、心率、呼吸这些基础指标至关重要。若患者处于休克状态,且伴有开放性胸腹伤口大量出血,那么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来稳定循环必然是首位任务,因为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直接致命。”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向模拟人体模型的相应部位,比划着解释:“与此同时,对于颅脑损伤,我们会快速评估GCS,若评分较低,提示颅脑损伤严重,有脑疝形成风险,那么在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要尽快安排头颅 CT 检查,为可能的开颅手术争取时间。但这两者并非孤立判断,比如在处理胸腹出血时,也要时刻留意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急剧恶化,以防颅脑损伤进展。”

郑旭停顿片刻,继续说道:“再者,我们团队协作非常紧密,有专门负责监测生命体征的医护人员,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的数据变化都会实时汇报,以便现场指挥的医生根据动态情况灵活调整救治策略。而且,我们还与影像科、手术室等科室建立了快速联动机制,一旦确诊,能以最快速度将患者转运至相应科室接受确定性治疗,绝不耽误一分一秒。

许一娜在一旁默默观察,她正出神,突然听到严主任喊她:“许医生,你来给大家讲讲咱们科室在病历整理与数据留存方面的经验。”

许一娜一怔,忙调整状态,走上前有条不紊地讲解起来:“我们科室在病历整理上,首先注重时效性,患者就诊结束后,当班医生要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详细信息,不能拖延。在分类上,按照病种、治疗方式等维度归档,方便后续查询。数据留存方面,采用双备份制度,除了电子病历系统存储,还会定期将关键病历打印纸质版留存,以防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且,我们每月都会进行病历质量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交流团成员认真倾听,有人还不时记录,气氛热烈而融洽。

讲解完毕,众人四散交流,许一娜刚松口气,就见一位年轻的交流团成员走到沈逸面前,眼神满是倾慕:“沈医生,您今天讲的案例太精彩了,尤其是那例罕见病的诊断思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医院也常遇到类似棘手情况,能不能加个联系方式,之后向您请教?”

沈逸礼貌地微笑:“交流探讨当然没问题,不过这是团队的功劳,大家都出了力。”说着,他眼角余光瞥见许一娜,神色微微一顿。

许一娜下意识地别过眼神,心里微微发酸。

接下来的几天里,许一娜和沈逸之间仿佛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屏障,两人在科室里碰面,也只是客气地点点头,便各自忙碌去了。

科室里依旧忙碌如常,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似乎没人察觉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变化,只有许一娜自己心里清楚,那种酸涩的感觉正一点点蔓延。

那天之后,许一娜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开沈逸。早上交接班,她会刻意晚到一会儿,等沈逸汇报完病例离开后才走进办公室;查房的时候,她也会选择不同的路线,尽量不与他同行;就连在护士站拿病历,只要瞥见沈逸的身影,她就会转身佯装去忙别的事。

沈逸自然也察觉到了许一娜的疏离,他心里满是无奈与失落。

这天,急诊室的警铃突然尖锐响起,救护车风驰电掣般驶来,送来一位遭遇严重车祸的伤者。伤者被推进急诊室的瞬间,整个空间的气氛瞬间紧绷到了极点。

许一娜和沈逸几乎同时冲向担架,迅速投入对伤者的检查。伤者多处骨折,伤口大量出血,最棘手的是,伤者头部遭受重创,陷入昏迷,生命体征极其微弱。

“快,先止血,准备输血,联系血库!”沈逸大声下达指令,手上的动作不停,熟练地为伤者处理着体表的开放性伤口。

许一娜则在一旁快速为伤者连接上各种监测仪器,同时密切关注着仪器上跳动的数据,眉头紧锁:“心率过低,血压也在持续下降,得赶紧想办法提升血压,维持器官灌注。”

就在众人争分夺秒抢救时,两人之间出现了分歧。

沈逸在初步处理完外伤后,认为必须马上进行头颅 CT 检查,以确定颅内的损伤情况,为可能的开颅手术做准备:“时间紧迫,颅内情况不明,一旦有颅内大出血,拖下去患者必死无疑,现在必须立刻送去做 CT。”

许一娜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她看着伤者已经极度不稳定的生命体征,焦急地反驳:“不行,现在患者血压根本维持不住,移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一旦在路上出问题,连抢救的条件都没有。应该先在急诊室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颅内压监测,等生命体征稍微稳定一些再考虑转运。”

沈逸一听,声音瞬间提高了几个分贝:“等生命体征稳定?那得等到什么时候?颅内的损伤每一秒都可能恶化,到时候就算血压稳住了,人也救不回来了!”

许一娜也不甘示弱,双眼通红:“你这是冒险!现在把他推出去,就相当于把他往鬼门关再送一程,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因为仓促的决定丧命!”

两人互不相让,剑拔弩张地对视着,周围的空气仿佛都要凝固。

一旁辅助的聂莞、崔洋和小静吓得不知所措,停下手中的动作,愣愣地看着他们。聂莞想要开口劝解,却又被这紧张的气氛吓得把话咽了回去。

崔洋小声嘟囔:“这可怎么办啊……两位医生别吵了,先救患者要紧。”可他的声音淹没在两人激烈的争执声中。

小静胆子小,直接被吓出了眼泪。

吴峰忙完了手头上的工作,走进抢救室,他见小静因为争吵而掉了眼泪,心疼得不行,直接站在她旁边帮她的忙,同时还大声劝道:“许医生、沈医生,先别吵了!患者还等着咱们救命呢,咱们有话好好说。”

许一娜和沈逸听到吴峰的声音,这才稍稍回过神,可眼神里的坚持依旧未变。

吴峰看着僵持不下的两人,稳了稳心神,接着说:“沈医生,我知道你担心颅内出血耽误救治,可许医生说得也在理,现在患者这情况,移动风险太大了。咱们能不能综合一下,先在这给患者用点提升血压的药,看看能不能稳住,同时联系影像科,让他们带着便携设备尽快过来,就在这给患者做初步的颅内检查,这样既不耽误了解颅内情况,也能减少移动带来的危险,你们看行不?”

沈逸紧抿着嘴唇,没有立刻回应,他心里何尝不知道移动患者的风险,只是颅内的隐患也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他转头看向伤者,目光中满是挣扎。

许一娜也微微低头沉思,吴峰的提议让她冷静了些许,她意识到一味地僵持下去对患者没有半分好处,可心里还是担忧仓促转运的后果。

这时,聂莞也鼓起勇气小声说道:“一娜,沈医生,吴医生说得对,咱们不能再争了,时间不等人啊。”

崔洋在一旁附和:“是啊,咱们一起想想办法,肯定能帮患者挺过这关的。”

小静擦了擦眼泪,抽噎着说:“许医生、沈医生,求求你们别吵了,快救救他吧。”

郑旭听到了这边的动静,匆匆赶了过来。他一进抢救室,就感受到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