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选择写信给他而非刺史,定然是个明白人,他推荐来的人不说和自己一派,也不会和现在的长史一样唯刺史命是从。
林易收到戚阳德的信,不禁感叹船到桥头自然直。
他本来已经选好了几个职位,都离梓州有些远,只是时间有些紧,需要早下决定,也只好先敲定下来,开始运作。
幸亏这信还没寄出去,就先得了梓州的消息。
再没有比梓州长史这个职位合适的了。
林易便立马给戚阳德回信,说莱州长史詹肃任期将满,为人踏实,于政事勤勉,名声上佳。
戚阳德明白他的意思,略一打听,知道这詹肃与林家有亲,入仕以来没什么污点,为人中正,不曾结党营私,心下十分满意。
知道詹肃七月便要任满去长安述职,算下日子,戚阳德掐着时间开始布局。
没多久,飞乌县令被撸去官职,押入梓州大牢听审。
拔出萝卜带出泥,与飞乌县令走得极近的梓州长史也随之落马。
这中间刺史当然会奋力抗争,但戚阳德早有准备,他手里有刺史贪污受贿的证据。
有这些证据,刺史也免不了被罚,但他在朝中也有根基,顶多被贬官,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不如按住不发,还能以此为要挟。
一番博弈之后,戚阳德承诺此事不会牵连刺史,刺史也不再拼命捞人,还又分出一些权力给他。
最后,戚阳德上书朝廷,将此案上报。
案情清晰明了,朝中也无人为这两人申辩,照流程处置便是。
梓州缺了两个官员,需要立刻补上。
县令好说,官小,飞乌县也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还被前任县令搞得乌烟瘴气,让吏部从侯官的人里选一个合适的上任就是。
这长史之位就有得争了,但事发突然,有心的人准备不足,恰巧这时詹肃进京述职,林易和戚阳德早就准备周全,他顺利得了梓州长史的任命。
原梓州长史已经下狱,此时正在押往长安的路上,吏部让詹肃尽快赶往梓州上任。
詹肃不敢耽搁,带着家人奔赴梓州。
詹家到梓州安稳下来已经是八月底了,林家小辈刚刚除服。
林家给林祖母办了一周年祭礼之后,就让林安澜和她几个哥哥脱去孝服,解除禁忌。
出孝后的最大变化就是能吃荤腥了。
孩子们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吴月皎和周佩宁吩咐厨房每餐都要做些肉食,让他们单独吃饭。
四个大人还需继续守孝,就不一起吃饭了。
吃到阔别已久的肉食,即便做法单一,只有烤和蒸两种,林安澜依旧觉得美味,连吃几日也不腻。
詹家已经到了梓州的书信传来,林智决定让林大郎和林三郎去一趟梓州看望林安淑。
原来林安淑到了梓州后查出已有三个多月的身孕,万幸虽然舟车劳顿,林安淑只是略微有些不舒服,胎还是坐得稳的。
林大郎除服后就要去国子监继续读书,林智让他从梓州城回来后再出发。
前世林安淑也是这个时候有的身孕,只是詹肃在长安城侯官得时候被查出来的,之后詹肃上任,将林安淑夫妻俩留在长安城,生了孩子半年后才又去了任上。
林易看了信,暗道自己疏忽,竟然忘记了此事,万幸淑娘没什么事,不然他罪过可就大了。
看来即便常常回想前世之事,还是会有疏漏。
林易决定今晚再写一遍前世之事,之后先不急着烧掉,继续回想,补充细节。
林智派林大郎和林三郎去梓州,林二郎也想去游历一番,林易便让三人同行。
下面三个小的也蠢蠢欲动,被周佩宁无情镇压。
此行没有大人跟着,大郎和二郎还好,顾着自己和三郎还能应付得过来,再跟去三个小的,两个大的就分身乏术了。
林安澜虽然想去,但她的红薯眼看就要成熟了,她得看着。又见大人不让他们去,也就作罢。
“大郎,你去了梓州,见到你姐姐,看她身子若还好,提一提让她回家来住段时间,咱家里人可想她想得紧。”周佩宁说道。
吴月皎连连点头,要不是她不好去别家做客,这次肯定也是要去的。
“若是走不得远路,就罢了,让她好好养着。日后相见之日还多着呢!”吴月皎说着,眼睛一酸流出泪来。
她想见女儿,却又怕女儿劳累,内心纠结无比。
旁边林智和林易又相继嘱咐了几句,林家三个二郎与家人告别后便拉着几车带给詹家的礼物跟着送青花瓷器到梓州的商队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