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石榴林折返,一路上寂静极了,无人说话。
林易叹口气说道:“今日之事,千万不要对人说起。”
这是在交待孩子们。
几人也知道轻重,纷纷应是,林五郎还捂紧了嘴巴,逗笑了林易,氛围为之一松。
孩子们只是觉得这成箱的金饼银饼让人震撼,对金钱还没多少概念,平日里也不缺吃穿,年后家里更是开始每月给他们发月钱,林家湾能花钱的地方几乎没有,现在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些钱。
对于要如何处置这些金银,自有大人操心呢,还轮不到他们来管。
路过废弃寺庙时,林智停下脚步,望着山顶佛塔而叹:“六朝时佛教兴盛,各处大兴寺庙。然时局动荡,大多毁于战火之中,到如今十不存一啊!”
这个林安澜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嘛!
林智也是突然有感而发,叹了一句也就继续赶路了。
回去的路不需要清理,但仆从们轮流抬着箱子走,速度也没有多快,待回到瓷山,天色已经暗下来。
身边有一箱金银在,林易和林智商议一番,决定由林智带人先回林家湾,林易画完下一批的瓷器便回家,那时他们再商议怎么处理。
是自己留下,还是送往官府。
现在脑子太乱,不宜做出决定,需要冷静一二再说。
草草吃些东西填肚子,林智便带人乘着车往村里赶,那两口箱子自然也在。
林大郎惦记着夏收之事,也跟着一起走了。
其余人还想等着看瓷器开窑,便都留下了。
这一批瓷器的精品依旧很少,毕竟大家都是头一次在瓷器上作画,还不太熟练,之后最后画的几只还过得去。
吴月皎挑出自己和林智画的,再将那些有瑕疵的剔除,准备带回家去,哪怕不用,也能自己收藏。
林易则挑出两只品相最好的,准备和下一批的成品一起送到梓州城去试水。
他已经在梓州城盘下一间店铺,打算用来专营瓷器生意。除了自家烧制的,也可以买些别家的精品瓷器来卖,青花瓷则作为招牌品。
如今瓷山的规模注定青花瓷的产出不会太多,由于人手和资金受限,他打算慢慢来。
柴明提起过在邛州学艺时有关系好的陶瓷匠人,只是多年没有联系,林易便让他试着写信,看能不能邀请来几个。
青花瓷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有许多种别具一格的瓷器需要人手研究呢。
大部队在瓷器出窑后次日便离开了,留下林易一个人,他一边给新制出来的瓷坯作画,一边指导柴吉学画。
画完这一批,给柴吉留了些作业,和柴明说好等这一批瓷器出窑他再来,就回了家。
经过几日沉淀,兄弟俩再面对这箱金银时已经能淡然处之。
林智已经数过,这箱子里共有一百块金饼,五百块银饼。
一斤便是十两,算下来是一千两金,五千两银。
“清远,你有什么想法?”林智问道。
林易已经想好,说道:“自然是留下来。”
“哦?可这不是正道所得。”林智拧眉。
“依大哥之见,送至官府?”
没等林智回答,林易接着又说:“若是这些金银能悉数用于民生,我当然没有二话。如果送到童山县衙,白县令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不敢中饱私囊,这么大一笔银两,可梓州衙门知道了难免不会分一杯羹,到那时这些钱到底流入何方,你我又怎么能够知晓?”
林智眉头皱得更深,林易所说,正是他担心的地方。
“直接送到长安更是无需提,当今行事越发荒唐,他若直接划入自己的私库,最后还不是用来享乐。”
其实,林易还想过一一个选择,送往汉州。
汉王便是严氏之祸后最后的赢家,他登基后励精图治,极其重视民生,若是给他,或许能用到正道上。
但林易最后还是否决了,他和大哥好歹是做过官的,挖出了金银送去汉王府而非呈给天子,是嫌自己命太长还是觉得汉王过得太安逸?
如果真这么做了,这些金银还不等用到正道上,他们一家和汉王就先被皇帝给猜忌死了。
“可若是留下,这钱花着我心难安啊!”林智纠结不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家种田经商得来的钱,可以光明正大拿出来花用,这捡来的,他用着很心虚。
“大哥觉得,用这些钱建座书院如何?”林易提出想法。
“书院?”
“没错,就在那废庙之上建座书院,广招天下学子,传授圣贤之道,这些钱也不算我们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