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被废,母族也受到牵连元气大伤,男主的太子之位便岌岌可危。
尽管前头两个儿子死时男主还未出生,皇帝还是毫不留情地废了太子,将人贬到义州。
出事后,男主一开始也被禁足东宫,出发前连见一面自己母亲的机会都没有求到。
他相信自己母亲不会做出这种事,但远在义州,被勒令无诏不得离开,他即便想要查清真相为母申冤,也无计可施。
收到旨意,男女主一路风尘仆仆回到京城,还未去拜见皇帝,先被带去见了母亲。
男主母亲此时已经算是强撑着一口气等男主回来,见到男主,没说多少话便去世了。
原来是寿安公主也就是皇帝原配之女查清了真相,害死她两个兄弟的是贤妃,还了男主母亲清白。
说起贤妃,她是在皇帝原配还在世的时候便入了皇帝后院,还生下了一子一女。
皇帝登基时,男主还没出生,被立为皇后的男主母亲只生下了两个女儿。
贤妃母族联络大臣向皇帝施压,要立贤妃之子为太子,毕竟皇帝当时只有这一个儿子。
皇帝便下旨让贤妃之子住进了宣徽殿,配备了太子三师规模的老师,虽然并未正式入住东宫,也没有册封太子,但这些动作已经有要将他立为太子的苗头了。
但不过三月,皇后有孕的消息传出,局面又有些僵持,朝内外都在等皇后产子,看是男是女。
最后,男主出生,朝廷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皇帝有了嫡子,自该立幼子为太子,另一派则认为男主还小,为稳定朝局,当立贤妃之子。
事情一直没有定论,直到男主渐渐长大显露聪慧,朝中支持他的人多了起来。到男主八岁时,皇帝给他起名为承运,立为太子。
而贤妃之子依旧是亲王,早就被移出皇宫,只是也未曾让他去封地上,在京城建了王府居住。
这便是男主成为太子的过程。他八岁成为太子,十八岁被废,如今母亲的冤情得以昭雪,也不知前路为何。
寿安公主查明真相呈给皇帝,皇帝便把男主母亲从冷宫接回了皇后居所蓬莱殿,但她此时已经油尽灯枯,撑不了多久,唯一心愿便是见儿子一面,这才有了男主被召回京城的旨意。
母亲去世,即便自己又被封为亲王,留在京城,男主依旧深陷失去母亲的痛苦悲伤之中,好在有女主的陪伴,有些安慰。
之后便是两人在京城相互扶持,无论多么困难的境遇都不放弃,在男二的帮助下平定了发起叛乱想做女皇的寿安公主,最终男主登基,立女主为后。
简单总结,这其实是一本披着权谋皮的甜宠文。写男女主相处的日常要比朝堂线多许多,林安澜很轻易能感受到这些事情发生,只是为了促进男女主的感情发展。
但权谋的地方逻辑也还算严谨,登场的人物性格鲜明,反派也没有多么降智,读下来确实观感很好。
林安澜是什么时候觉得不对劲的呢?大概就在男女主这边在京城安定下来,男二那边又出了事的时候。
男二父亲周大将军戍守边关,吐蕃突然进犯,与内贼里应外合攻下两城。
大将军反应及时,带兵平定,夺回两城后又与吐蕃大战几场,尤其最后一场战事延续许久,最终吐蕃退兵,周家军惨胜。
之所以称为惨胜,是因为这场仗虽然消耗吐蕃一半兵力,吐蕃元帅也被大将军一箭射死,但他们自己也损失惨重。不仅兵丁数量锐减,为将的周家儿郎死的死伤的伤,大将军也受伤颇重,引发旧伤,不治而亡。
消息传来京城时,派来的传信兵说在边关的周家人仅有男二的三哥幸运留下一条命,但双腿残疾,后半生都不能再站起来。
男二深受打击,回京的三哥告诉他,父亲临终前有一心愿未了。
约在三十年前,周大将军的姑姑所嫁林家男丁被抄斩,女眷幼子判了流放,却在途中都丧了命。
大将军一直想查清真相,还林家清白,但直到临死,都还未达成,颇有些死不瞑目。
男二便振作起来,誓要完成父亲遗愿。但他打架没怕过谁,查案这事着实不擅长,便去找了男女主。
本来,在知道男女主在一起之后,男二是不再想见到这两人的,当年送他们去义州便说过是此生最后一面。
就算他们回京,男主封了亲王,在京中炙手可热,他也没去和两人见一过一次。男女主都来找过他,全被拒绝见面。男主自有皇族傲气在,除了女主他不会对其他人委曲求全。女主知道男二对她的心思,虽然遗憾失去了朋友,但也不好再继续纠缠。
这种情况下,男二和男女主的关系降至冰点。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男二违背曾经立下的誓言,承诺若是男主帮他这一回,日后便效忠于男主,为他鞍前马后,可谓是放下一身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