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难得地笑得毫无防备,肩膀微微颤动,甚至伸手按了按额角,似乎要缓一缓呼吸。
林安眨了眨眼,似笑非笑地看着她:“夫人,您是羡慕了?”
宋美龄摆摆手,笑意未退,语气却意味深长:“我只是觉得,有时候这个世界还真是不讲道理。”
然而,笑意稍纵即逝。
她的目光微微一黯,缓缓倚向身后的舷窗,夜幕下的云层无声翻涌,像是一场无形的战役在天际展开。
她曾经见过丘吉尔如何在美英谈判桌上展现强硬立场,他的态度从来不是“请求”,而是“索取”,甚至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傲慢。而美国最终,也确实答应了。
如果英国可以,中国为何不行?
她的指尖缓缓摩挲着丝绸披肩的边角,心绪翻涌,既有一丝嫉羡,又有一丝不确定。
片刻后,她缓缓起身,走到舷窗旁,目光落在漆黑无垠的夜空。飞机在云层之上疾驰,远方天际偶有星光点点,仿佛在另一场世界里燃烧的战火。
她轻声开口,像是在对自己说:“站着要钱……”
她的嘴角扬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带着一点讥诮,像是在嘲弄这个荒诞的念头。
丘吉尔能做到的事,她真的能做到吗?
林安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机舱内恢复了安静,只剩下涡轮低沉的嗡鸣声。
“中国与英国还是不一样的。”宋美龄低声道。
她像是在喃喃自语,又像是在试图说服自己,“英国手里握着海军,握着殖民地,握着与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轰炸机摧毁了伦敦,即便英军在亚洲狼狈撤退,英国依旧是帝国。”
林安一愣。
站在1942年,宋美龄的话确实有道理。英国仍然是世界顶级强权,虽然正与德国苦战,但它依旧维持着庞大的海外利益,依旧在全球战场拥有存在感。反观中国,战火连绵,百废待兴,甚至连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都难以维持。
从现实来看,英国仍然在,而中国……不过是在苦苦求存。
可是,林安逆推因果,知道英国注定是要日落的。2025年的英国,只能说是落架凤凰不如鸡。
她微微笑着,迎着宋美龄审视的目光:“英国的殖民体系迟早会崩溃。”
她的声音很稳,甚至带着一种出奇的自信,“而中国的最大筹码,就是虽然与英国相距遥远,却紧邻缅甸、印度、越南和马来亚。如果中国与美国联手策动这些殖民地独立,英国就会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宋美龄的目光微微一缩。
“而美国也乐见其成。”林安继续说道,语气不疾不徐,像是在剥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因为美国同样希望这些地区独立,以便从中攫取更多利益。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这场世界大战,本质上是美国鲸吞英国势力范围的过程。如果中国能在这个过程中助美国一臂之力,美国自然更愿意扶持‘弱小的中国’,而不是继续给它的‘竞争对手’英国输血。”
宋美龄没有说话,但她握着舷窗边框的手指悄然收紧。
这个逻辑……她当然听懂了。
她当然知道美国迟早要在战后重塑全球秩序——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独立和自由。
可林安说得太直接,太不加修饰,太赤裸裸,甚至没有一点“人民自决”“民主正义”之类的糖衣包装。
就像锋利的刀刃,直接划开了表面那层体面的帷幕,让她不得不正视那之后的现实。
她不适应这种说法,甚至有点本能地抗拒。
可她无法否认——她隐约觉得,林安的判断是对的。
美国不会真心帮英国守住殖民地。
如果英国日后真的衰落,美国会毫不犹豫地接管它留下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呢?中国会被放在哪个位置?
“何况,出于对抗苏联的必要,东亚不能没有一个大国,既然不是日本,又会是谁呢?”林安又说。
她想起自己在之前的几次晋升和调职,固然,调职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对领导是无足轻重,但一旦成事,也能为他们锦上添花,增添一个壮劳力。
就好比卖东西,开口是,“我家里很穷,行行好吧,这朵花只要五块钱。”对有钱人来说你家里很穷与他有什么干系?就算五块钱能救你的命,又如何?
但如果说,“这花放在您家里正合适。”有钱人一想确实,便掏出五十块买了。
如果去美国要钱,也是一样的道理。
“行行好吧,给我两个师的装备,不然我就要亡国灭种了。”
和,“我帮你占据东南亚正合适。”美国人一想确实,便掏出年产量的1%支援了你——而这1%就足以装备十个美械师。
对美国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吃亏的买卖。这就是为什么世上会有“双赢”这种词,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零和博弈。——当然,中英之间或许是零和博弈,但与中美又无关系了。
林安转身离去,宋美龄却仍然站在原地,思索良久。最终,她缓缓伸手,摇响桌上的铃铛。
“黄仁霖,”她语气坚定,“准备材料,我要调整我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