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迈轻轻靠在座椅上,像是在整理思绪。
他当然明白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尽管在华盛顿的战略优先级里,它始终排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之后。但对他个人而言,他的职位、他的任务、他的成就,都与中国战区息息相关。
如果中国军队能够变得更强,能够在战场上取得更大胜利,能够赢得更多资源……这对他而言,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当然不会去挑战“先欧后亚”的战略,但如果他能在这个框架下,为中国战区争取到更多支持,不仅对中国有利,对他本人也有利。
那么,为什么魏德迈不自己去争取中国战区的资源?
魏德迈本人当然可以直接去华盛顿,他的军衔、职位、资历,都足够让他在五角大楼甚至参谋长联席会议里发言。他是中国战区的美军参谋长,驻印军的实际指挥官,即将升任驻印军总司令,他的意见,华盛顿的高层一定会听。
但问题在于,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立场——他是美军派驻中国战区的高级将领,他的职责是执行华盛顿的战略,而不是制定战略。美军的高层只会把他的汇报当作一种“执行反馈”,而不会把他当作“战略调整的推动者”。
更重要的是,魏德迈无法完全站在中国战区的立场上说话。他可以主张加强驻印军,可以推动更科学的战术规划,但如果他站得太偏,甚至公然挑战“先欧后亚”的战略,他的意见就会被视为“失去客观性”,甚至可能影响他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林安不同。
她不是美军将领,她的身份让她能够直接站在中国战区的角度发言,而她的军事背景又让她的话不会被简单地归类为政治宣传。
如果林安说——“中国军队需要更多支援”,这是一线军官的反馈。
?如果魏德迈说——“中国军队需要更多支援”,这可能会被解读成驻印军的额外诉求,甚至可能被认为他是在为自己的指挥权争取更多资源,而不是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他始终要以美国利益为优先。
更何况,魏德迈的任务在印度,而不是华盛顿。
驻印军正在扩编,他即将接管整个战区,他必须亲自在印度确保驻印军的训练、部署、补给体系完善,他不能亲自去华盛顿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游说。
所以,他需要一个合适的代言人,一个既了解战场,又能够用美军语言表达问题的人。
林安不是最完美的人选,但在这个时间点,她是唯一能填补这个空缺的人选。
他不喜欢仓促决策,尤其是像这样冒险的举动——让一个年轻的中国军官去影响华盛顿的军事决策?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场豪赌,而不是严谨的军事规划。
但时间不站在他这边,华盛顿的决策窗口正在关闭。
宋美龄已经启程,她的访美会让美国政界对中国战区产生短暂的关注,但这股关注能持续多久?如果此刻不能让华盛顿的将军们认真考虑中国战区的作用,他们很快就会把目光重新投向欧洲战场,甚至是太平洋上的跳岛攻势。
中国战区的支持力度,很可能就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被决定。
史迪威的意见已经在华盛顿形成固定影响,华盛顿听到的,始终是“中国军队无法作战”、“战术不当”、“美军应该接管”这些论调。国民政府的代表们,能够在政界施加影响,但他们的声音在军方始终缺乏说服力。美军不会听政客的,他们更愿意听军人的分析。
魏德迈以前没有想过让中国战区派人去华盛顿,至少,没有认真考虑过。
魏德迈见过太多中国战区的将领,他们有的老练、有的精明、有的谨慎、有的倔强,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思维方式与美军是两条平行线。他们的谈话里充满着政治、外交、历史包袱,甚至是个人的地位考量,他们对美军的态度也往往充满防备,或者直接带着讨价还价的意味。
而林安,她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个美军军官,而不是一个外军代表。
她谈论战术,不是单纯抱怨中国军队的困难,而是精准分析了滇缅战役的战略价值——这不仅是中国的战役,也是美军的机会。
她指出战局的问题,不是强调“美军应该帮我们”,而是直接摆出“如果你们不支持这场战役,美军自己会付出什么代价?”
她谈起日军的战术风格,谈起中国军队在缅甸如何在没有空军、没有美军支援的情况下,依然能与日军鏖战至最后一刻。她的语气冷静,没有政治宣传的味道,只有精准的数据、战例、推演。
她让魏德迈意识到,自己竟然在认真思考她的话。
这很危险。
魏德迈极少被未验证的信息说服,可林安的分析——太清晰,太精准,太符合逻辑了。她没有夸大,也没有刻意粉饰,而是用最冷静、最现实的角度,讲述了中国战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