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又伦,比他们大六岁,年轻、干练,是黄埔七期毕业生,从第五军建军之初就是第五军参谋长,参与了昆仑关大战等多场战役,他没有刻板的官架子,反而待下属十分随和,甚至带着点不拘小节的潇洒。
“你们俩好好干。”他第一次和林安、查良铮交谈时,笑着拍了拍他们的肩膀,“我们这些年纪轻的,不比那些老参谋资历深,所以只能多做点事情,让自己值点钱。”
“让自己值点钱”——这句话听起来轻松,但林安知道,这在军队里是一种无声的压力。
在第五军这样一支精锐部队里,所有军官的晋升都靠战功,如果不能在战局中证明自己,那再多的资历都只是空谈。
而参谋的战场,不在前线,而在图纸和情报之间。
和罗又伦共事的同时,林安也和查良铮逐渐熟悉起来。
这个家伙,虽然是参谋,却是个写诗的人。
她无意间发现,查良铮的抽屉里总是塞着一些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诗句,有些已经发表在报纸上,有些还未完成。
“你还写诗?”林安有些惊讶地问他。
“当然。”查良铮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军队里除了操练、写报告、研究地图,难道就不能写点诗?”
林安笑了笑,随口给他起了个外号:“那你就是诗人参谋了。”
这个外号立刻传遍了整个参谋处,罗又伦也笑着调侃他:“查良铮,我看你是不是该去宣传部门,而不是在这里和我们研究军情?”
查良铮倒是毫不在意,反而有点得意地说:“军队里也需要诗人嘛。”
尽管军部的日常工作繁忙,罗又伦的管理风格让整个参谋处的氛围相对轻松。
他很少摆官架子,甚至偶尔和部下们一起吃饭、聊天。但林安能感觉到,罗又伦虽然看似洒脱,但对工作极其严格,甚至有些严苛。
有一次,一个年轻参谋在地形分析中犯了个错误,罗又伦直接将地图扔在桌上,冷冷地说道:“你觉得战场是给你犯错的地方?如果你这个数据报上去,指挥官按这个布置兵力,那死的就是前线的兄弟!”
整个参谋处一片寂静,没人敢说话。
年轻参谋低着头,脸色苍白,连连道歉,罗又伦却没有让步:“马上重做。”
最终,这个参谋通宵改完了地图,才被允许休息。
从那以后,林安深刻认识到,参谋的错误,可能会让无数士兵丧命。
而罗又伦,表面上虽显得随和,但在真正的战场问题上,从不姑息任何疏忽。
在忙碌的日子里,战局也在不断变化。
军部的电报室变得更加繁忙,美国的军事顾问开始频繁出入第五军的司令部,而林安他们翻译的文件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战区”相关情报。
林安知道,中国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滇缅战场很快会迎来真正的国际合作。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真正的战斗即将来临。
某天深夜,林安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低沉的讨论声。她悄悄探出头,发现罗又伦、查良铮,以及几名参谋正围着地图,神色凝重。
罗又伦的手指点着缅甸地图,说道:“美军如果进驻缅甸,日本人一定会加快推进速度。我们在仰光和东吁一线的防御,必须提前准备。”
林安心里微微一震。
第五军的任务,已经越来越清晰——他们,将成为未来滇缅战役的核心力量。
回到宿舍时,林安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战争的最前沿。
她从一个考察团的翻译,变成了军队里的参谋,身边的人也在一点点改变。
罗又伦,这个年轻却极具能力的参谋长,正在策划一场影响中国西南战局的行动;
??查良铮,这个写诗的参谋,已经渐渐融入战时的现实,偶尔连诗也写得带上了血与火的味道;
而她,林安,也不再是从前那个只负责文书和翻译的女孩。
战局在变化,她的世界,也不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