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菀在教室里尽量避免和那两个同学接触,对于难以避免的相遇,也在视线上及时避让。
不勾起回忆,也许他们就能慢慢忘掉。
第三天,赵林菀又是战战兢兢地喂小猫。
第四天,喂小猫……
一连好几天,她都是在惶惶中度过。
幸好,几天过去,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看来那两个同学真的是忘掉了。
……
“赵林菀消失之谜”让秦澈感触良多。
当时他完全可以掘地三尺将图书馆翻个底朝天,必定能将赵林菀找出,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方式却是最笨拙的。
高考奇迹案就是一个例证。
理论上,只要把全国所有高考生都过筛一遍,必定能找出替考者。
但事实上,且不论能获得全部数据的可能性有多低,就算全部都能收齐,单单近几年考生的数量就足以让人望洋兴叹,这两年每年高考生人数都超千万,这样找法何异于大海捞针。
这样看来,当初他采用穷举筛选法,看似勤奋,实则懒惰。
所有人都有这种惰性,宁愿多花费时间做着重复的机械工作,也不愿在行动前多思考分析。却不知道这世上从来都是选择大于努力,方向错误的努力,越付出越陷入困境。
想到这里,他心中突然一震,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问题!
这真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使他的推理过程陷入歧路。而且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是被所有人忽略了。
替考本身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若只是想要上华联大,省内排名大概百名内就已足够,为什么潘小婷非得考全省第七这么高名次?
这岂不是故意将自己制造成热点,引人注目?
这种将自己暴露于聚光灯下的做法,与替考作弊见不得光要求隐秘、要求躲在阴暗处的原则完全相悖。
但这种如此不合常理的问题,大家却都避重就轻地忽略了!
连秦澈都差点忽略了。
从无数经验来看,任何不合理的地方,哪怕是微小的细节,往往就是关键的突破点,然而现实中,人们却常常因为困难而妥协,最终有意无意选择忽略。
高考奇迹案的关键点便是:宁愿冒着过分引人注目的风险,也要选择这个替考者或者说也要考那么高分。
其中必定有特殊的原因!
秦澈决定转变思路,从潘小婷及其家庭入手。
这似乎就涉及到追星八卦的“技术”了。
课间休息时间,秦澈随意问起前桌女生小雅、小北。
“你们平时追星,都是怎么获得那些明星信息的?”
说起明星,女生们变得滔滔不绝,小雅小北几乎将时下主流的当红炸子鸡都说了遍。
但对秦澈来说,可用的信息并不多,不过大致还是了解了一些途径,不外乎网站、朋友圈、微博和线下举行的各种活动等。
张鹏平时不会注意这些明星,谈到这些他便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基本插不上话。
秦澈故意逗他:“你不追星?”
张鹏一脸不屑:“肤浅!我才不追这些粉脸鲜肉,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他一句话说来不打紧,女生们顿时不高兴了,立即反驳他,说他不懂欣赏、毫无情趣、就像个大木头。
张鹏也不反驳,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表情,任别人怎么说他也誓死不会向鲜肉妥协。
秦澈觉得好笑:“张鹏,格局小了,你自己不是也追星吗,怎么就说别人肤浅了?”
张鹏顿时瞪大了眼,看着秦澈:“我……我什么时候追星了?我会是那种肤浅的人?”
“追篮球明星就不是追星?”
张鹏一怔,想了想,觉得又好像有些道理,顿时面露尴尬:“那……那个怎么可以混为一谈。”
徐志存这回可逮着机会了,平日里张鹏老是合着女生们对他“落井下石”,他可是时刻伺机“反击”的,这次机会绝不会放过。
“哈哈~某人双标的大型翻车现场。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说,追星还分高低贵贱的!”
这话说得不赖,无论追明星还是追科学家,都是对美好事物和未来的憧憬,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从来就没有谁比谁灵魂更高贵的说法。
张鹏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总归……还是有些差别的吧。”
秦澈转头问徐志存:“内存,你是信息社的,想必对这方面有独特见解,说来听听。”
徐志存难得扳回一局,心中大快,连压箱底的“秘籍”都拿出来了。
他了解秦澈,像秦澈这样的人,怎会平白无故问出这样的小白问题,必定是另有所指。
“信息收集,大家都知道的网络信息、各种媒体媒介,现在网络水军汹涌,舆论监督也随之增强,删帖无处不在。破破烂烂之下的缝缝补补,网络上能存真的信息就真的是寥寥可数了。”
“什么?网络上的真信息寥寥无几?”张鹏似乎是听傻了,这根本不像是平日里称作“数据库”的徐内存该说出的话,他马上就质疑道。
那两个女同学也表示不服:“现在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新闻都是假的吗,难道我们的生活也都是假的?”
“你们不懂,跟你们说一个故事就知道了,关于两个明星的。”徐志存胸有成竹。
一听到关于明星的故事,小雅小北态度又变得和善了,迫不及待道:“快说!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