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直觉得来的猜测,在经历逻辑分析后,通常都会显得错漏百出,秦澈认为高考奇迹案是替考的直觉,在初步分析后显得摇摇欲坠。
秦澈意兴阑珊,知道京安一中六大谜案之一的高考奇迹案不会那么随意就攻破,但总不免会有些遗憾。
有一个很著名的论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秦澈在笔记本上记录好最近搜集到的信息,按序列进行整理归类,再一条条分析。
潘小婷的高考考试成绩,无外乎真、伪两途。
先假设潘小婷高考成绩为真,即,是她自己考取的。
根据资料,潘小婷高中一直成绩普通,而且她并非高中成绩普通,是从小一贯以来就很普通。
秦澈还从徐内存那里获得一个小消息,潘小婷在高三开始没多久,就跟闺蜜说起她父母准备让她放弃国内高考转而去国外读书的事,因为以她当时的预考成绩,不可能考取什么好的学校,所以潘小婷在高三基本上是比较松懈的状态。
照这种逻辑推理,她高考是不可能取得什么高超成绩的。
现在高考确实存在“平时看着不起眼,高考成绩突飞猛进”的情况,但这种人多半会在平时就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而潘小婷从来就没有什么闪光点。
而且,就算有超常发挥的个别,作为高考全省第七这种顶尖成绩,一般人想要靠最后临门一脚达成,那几乎是连门缝都摸不着。
那些什么文曲星附身的神鬼之话,听听笑一笑就好了,不必当真。
由此可以判定,潘小婷靠自身实力考取高考全省第七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唯一的可能,就是作弊!
这是根据基本常识就能推理出来的结论,推断得很轻松。
但秦澈心里并不舒服。
因为这意味着,他接下来要揭穿一个虚伪谎言甚至是肮脏的交易。
这显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自古至今,考试作弊层出不穷,手段种类五花八门。
高考也不例外。
高考作弊手段,大概分几类:夹带、利用电子设备、抄袭、传递、互换身份参考、替考等。
现在监考手段提升,信号屏蔽、金属探测器之类的检查,基本可以杜绝电子设备作弊;而夹带、抄袭,传递等是不可能考出全省第七的。
排除了以上,就只剩下互换身份、替考两种作弊方式。
更进一步,他甚至现在就可以把“互换身份”划掉。
因为互换身份虽然听起来好像不是很高难度,但要找个全省前十的来互换,却是难到了极点。
要知道,考位编排都是省教委统一电脑随机安排的。百万考生中两人要抽中在同一个考场并且同一个考室那是何其困难。
考试时身份证和人又要一一对应,若模样差异大,在考官第一项查对时就过不了关。
实际上,哪里能找到一个样子相似且全省实力前十、恰好同一个考室的人出来?
所以说,互换身份也不可能。
最后的结论显而易见,又回到第一直觉,就是替考!
替考是极为严重的作弊行为,甚至涉及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秦澈从网上查找到这些资料,看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呼吸都不禁变得粗重起来。
这要在多大的欲望面前,人才敢践踏法律,视刑事犯罪的风险而不顾?
而且,能考出全省第七的名次,这个替考者可以说是同辈人中万里挑一的龙凤。
那又要有多大利益,才让她敢冒着失去无限前途的风险铤而走险?
如果这真是一场肮脏的交易,自己将如何面对?
这些信息,估计林德馨也能很快搜集到,并可以推理得出同样的结论。
她又会如何面对?
……
张鹏还是每日跟着秦澈,经过无数次的攀爬雨蓬技巧练习,他的协调能力竟也有些许进步,连教练都夸奖他没那么笨拙了。
在别的同学看来,这两人算是非常奇葩的组合,秦澈是数学课代表,而全班数学最差的就是张鹏。
两人经常在一起,又好像从来没有交集,秦澈的数学没有因为张鹏而下降,张鹏的数学也还是一如既往的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