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传说中是上古时期,西南有一多毛之人因好积财爱贪婪而化作的凶兽。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曾和父亲一起去一财主家处理过这种妖怪,那个时候受父亲指教有所了解,事后还被要求读了不少书籍档案。爸爸说,这是一种介于妖和煞之间的怪物。因为其灵气如煞灵一般汲取自人的贪婪,可和煞又有不同,往往却又能生出身体实形。虽然有身体实形,但又可元气出窍寄居在他人的肉d身之上。
古上大小方士的猎妖日志,有不少收复饕餮的方法和记录,可是这种魔却又在各地层出不穷。所以尽管每每有封印或除妖之记录,却不知是其元气逃出又至别处另生原形,还是在事实上已繁衍为一个族群。因生性贪婪凶恶,连一般的妖怪都不会与其来往,所以就算是人妖交好的现代,哪怕是我们这种方士也依然无法打听到这类妖怪的信息。凡是会出现这个名字,那一定是有人被害了。
因为患者送到医院时已经失血过多陷入昏迷状态,所以无法对他们进行直接的采访,只能根据病例和转院记录推断可能发生的事。这三位患者都是无名氏流浪汉,白天在附近的县城乡镇流浪乞讨,晚上借宿在沿线的小庙里。被送到乡镇诊所已陷入昏迷,无法检查医治只做了急救措施后转到了地区医院,地区医院不知是知道他们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还是确实无法收治,一路辗转才被转到了这所王府资助公益性医院。多亏了基础的急救措施保下了性命,可也因没及时救治可能会落下病根。
光手术就要花去好多时候,朱晨问我的意见。
“我也不确定,身上虽有邪气但也不盛。而且以我所读过的饕餮魔的案例,饕餮往往只会附身在单独的个体上,被饕餮附身的人虽然会有贪欲吃再多也觉得不果腹,那是因为食物带来的能量悉数被魔妖所吸收,所以并不会出现胃涨破的症状。饕餮为此本身选择的对象都是衣食无忧的有钱人,而被饕餮附魔后,为满足无尽的食欲,被附身者往往还会冷酷贪财,变得越来越有钱。饕餮不可能在还贫穷的时候就让他们病成这样。”
“这么看来并不是饕餮了,百妖被放出后类似的妖怪也不少。既然只是沾染了邪气,说明那妖怪还在他们一起呆过的地方,我们去那个地方看看便可知道真相了。”
杨大夫通过电话向乡镇诊所的医生进行了一番打听,发病前一晚他们借宿的都是安县北部山区中一座叫和莲寺的小庙,我也未曾听说过这座庙。不过那里早已出了省城地界,再往北去就是山区,自古是盛佛法的地区,没建制的民间小庙也层出不穷,所以也是正常的事。
“靠北接近山区,那不就是道长前阵子刚去打探过的九顶山脉吗?”
“那倒是还没到……”
“得去看看了,道长说那一带最近多洋人,而且涉及蜀地龙脉,要是烛阴已在那里建立起了组织可如何是好?”
“可那边也太远了,不如先派个清客前往查探……”
“早已听说蜀北山川壮丽,从城中也可窥一二。我身为世子,可还没亲身去那里看过呢。我让长史赶紧收拾行李,这个周末就去那边看看。”
这也太鲁莽了,我刚想再劝朱阳,但杨泽却说:“现在城中方士人手不足,看来也只有此法了。我帮忙联系那边熟悉的乡间大夫帮忙接待,两位到那里只要先联系那位村医就好。”
看杨大夫毫无担心的模样,他是知道那边的情况吗?
没想到朱阳早就准备好了哪天出远门的行李,老吴也迅速准备马上出发。虽然有一定的路途,但现在道路完善交通发达,那边是沟通秦汉的交通要道,走发达的高速路网,到那里用的时间甚至比去郊县花的时间还少。
不过那只是到了建制乡的路口而已,再接下来要爬的山路才是真的……
“真是雄伟!虽然早就听说过这高崖,但还是第一次站到他底下这么看它。”
盆地结构的最终端就在这附近,今天的天气好所以能看到不远处的山峰,因为角度距离的关系看起来不仅陡峭,而且这高度落差气势磅礴。不过我们今天要去的山不是后面那些高崖,而是面前的山。虽然相较之下只能算小山,但其实在平原上也不算低。
“殿下!是世子殿下吗?”
就在我们下车等老吴看地图的时候,不远处走来的一人两马正向我们走来,马蹄蹬的土路扬起了不少的尘土,为这晴天多了一层薄雾。
“先生是……”
“鄙姓柯,是附近的果农,因为年轻时跟着药王学过一阵子医,所以就在农闲时给乡亲们看看身体。老师的事我听说世子殿下帮了大忙。”
互相问候后,朱阳问:“那三位患者是你送来的吗?”
“是,是乡民先送到我这里来的。送来时我就知道不是我这等村医能处理的,就赶紧和乡亲们一起送到山下诊所急救。只是没想到辗转送到汉医院后,才听杨大人说是巫病。”
“只是沾染了邪气所致,但也不是巫病。不过邪气应该是在这山上,能带我们去那个所谓的和莲寺看看吗?”
“当然!小的已经在县医院里和杨大人通了电话,他嘱咐小的做好了准备。这两匹骡子就是小的特地问乡民们借来的。山路古道多崎岖,还开不了车,两位爷还是坐马比较方便。”
骡子?虽然城中而有人养马骑马,但在交通发达后多是出于兴趣,比如我们不久前拜访的王老爷。传说中的骡子,我倒还是第一次在书本外见到,没想到还真是像小马一样可爱。我们说话间,老吴已经从车子里拿出了包袱一个个绑到了骡子身上。
“那庙在山深处吗?听说他们几人是靠乞食度日之人,这深山里又能讨到什么东西?”
“这是山里的古道。这里自古是出蜀的要地。往北能到秦地,往东能至巴渝。但你也看到了前面的山地有多崎岖,古时所说蜀道难这里便是那蜀道的终点。自从有了汽车和公路后,开路绕山也无所谓,甚至能凿山搭桥建隧道,所以这种山里的古道就被废弃了。随着商路的衰落,沿路的山民也差不多都搬走了,这一带的景色不如北面的石泉,就更是没有游客,所以更显得衰落。好在修法的人就喜欢清静地方,这一带本是佛法兴盛之地,不少小庙虽然也因为没有香客无法经营,但还是有些人坚守在山里。不少没有家的人本就四海为家,沿路要找寺庙投宿,所以除了僧侣,就只有他们还会选择这种山路走。”
我们一边行路,柯医生一边向我们介绍。我也不怎么会骑骡子,多亏了柯医生帮忙拉着缰绳。朱阳倒是从小就学马术,看他自如的模样骑骡子和骑马应该差别不大。老吴则跟在我们后面,多亏了骡子帮忙,他也不需要拿着行李负重。虽然在这新时代里就我们俩坐着有些不好意思,但好在和我们两个孩子比起来另两人都熟悉山路,这也确实是行路最快的方法了。
朱阳听完这些介绍后叹了口气说:“皇爷爷梦想建立大同社会,可没想到这世上还有这么多的流浪者。”
“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咯,古时只要有些旱涝农民就要背井离乡。有了先帝发起的合作社,圣上又免了农税,而今纵使天灾,农人也不至失地。和以前比起来是好了不少。倒是近几年见到的流浪汉,都是没地的城里人比较多。”
听柯医生这么说,老吴也跟着说:“又多亏了蜀王殿下这样的善人,城中收容无家可归之人的机构也不少。所以像以前遇到灾病大祸也能找到栖身之所,不至于成为流民四海为家。”
山路曲折崎岖,还在抬升地势,地图上看起来没多少距离可实际走起来需要不少时间。在一条小溪边休息的时候我问:“那和莲庙是一座什么样的寺庙?”毕竟这一路上来,我们见到了不少被废弃的小庙。
“老方丈圆寂后,寺庙里的和尚就解散了,寺庙也跟着废弃。但那边因为处在深山之中地方幽静,而且风水不错,所以也常有云游僧人前来借宿。那些僧人住一阵子就会帮忙修缮房屋,住上一阵子后又走人空闲下来。不过也因为这样和其他小庙不同,虽然常空置但有所维护,所以带来的结果是路过的流民也会在其中投宿。”柯医生看着那边倒塌的土地神像说,“可能那就是所谓的风水带来的姻缘吧?所以空置了也会吸引这么多人陆续前来。”
无论天时,纵有地利。但既然作为寺庙能源源不断引来善良修道的僧人,那也不可能在这样的地势上出现如此邪气。这山地也不如城市,时代也没有给这里带来多大的改变。
我为此一路都观察周围的地形觉得也确实是块福地。北有靠山南广有气,溪流环绕山野青葱,既能静心修养,又能纳入吉气,再西北而去则临近藏区,佛教会在此地兴盛也是自然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