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躯壳是灵力的容器。
这一观点是《灵与灵知》的核心要义,在书中被反复提及。
不仅人类如此,此书平等地认为所有生物都是容器。区别只在于容器的容量大小,以及装载灵力的方式。
精灵就好比是直来直去的罐子,人类则是瓶口曲折的小杯子,难装水不说操作不当还会反流。不排除人类中会有天才天赋生来即可媲美精灵,但此书只面向资质一般的普通人类。
明确上一条后一切都好说了,现在人类普遍接触到的修灵技巧几乎都是精灵针对自身的研究成果。人类囫囵吞枣一股脑冒然使用精灵的修灵技巧,这一行为就好比是在用直上直下的方式向弯嘴瓶灌水。
人类修灵前期小有所成,后期却直转急下甚至遭到反噬就是这个道理:不是我们不适合修灵,实在是用错了办法。
这种说法清河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停下来在这一页塞了张小纸条当书签。
这世界凡是关于灵力的,多多少少都有精灵的足迹。
作为造物的宠儿,集美貌与实力为一体,悠久的生命又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时间探索未知,精灵简直是天生的学者。在龙族覆灭前,精灵一直是乐善好施的智者设定。
当智者说,“这样是对的”,台下会窸窸窣窣。
当智者们一起说,“这样是对的”,怀疑的声音就消失了。
什么?用不了精灵的修灵技巧,那一定是你有问题,你不适合修灵。
难道智者的话是错误的吗?
也不是这样的。
人类只是需要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而已。
接着画风突变语气轻松,夏得老师修灵课堂开始,首先是最基础的认识灵力。
灵力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肉眼看不到伸手摸不到,所以修灵在入门时就劝退了大部分人。
但如果把视线只放在“灵”身上再去理解它就要简单许多。
不知道该算作巧合还是这一奥秘早已被勘破,灵魂和灵力实际上同根同源。
灵魂是无意识的灵聚合后的结果,聚合的灵互相反应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显著表现为每个人擅长操纵的灵力属性不同。
之所以说是“擅长操纵”,打个比方。
如果有人属性是水硬要变个火球,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完全可行,只是操作起来要比属性是火的人难度更大。
修灵不是向外寻觅,而是向内共鸣的过程。
头脑的困意经过时间的发酵已经染上躯体,清河被迫从津津有味的阅读状态中脱离。
上午的体力劳动和晚上的脑力劳动彻底将这具身体的精力消耗殆尽,清河只好放下书揉揉酸涩的眼。
清河和阿云分了两个房间,不必担心打扰他睡眠,于是有些忘乎所以。
要怪就怪这本书实在有趣。
看多了精灵严肃的史诗和方舟愤慨的控诉,《灵与灵知》像开了一场茶会般愉快。
虽然学术研讨才是目的,可冷笑话“茶点”实在美味。
即使前半部分有迎合人类的嫌疑,但其实分析大差不差。
不止种族不同会影响修灵进度,连个体之间也会有差异,否则初代精灵也不至于人手研究了一套独属自己的修灵方式。
比如芜,对她来说吃就是最直接的补充灵的办法。不要说曾经差点吃掉了精灵的女王若,哪怕清河过去了她都会想啃上两口。
身边的例子也有,用不了灵力的幻属性阿云。
这世界幻属性称得上罕见,从古至今已知的幻属性不超过五个,而且实际运用起来个个千奇百怪。有制造幻境攻击性拉满的,有为人附加状态甘心辅助的,还有用来调理内心稳定自身情绪的,主打一个五花八门。
孩子到死都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从来没想过努力错了方向。
好在阿云并不在意自己的灵力是死是活,他是十足的实践派,能打赢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至于是不是正统,那不是阿云需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阿云修灵的门已经被关上,好在他还有许许多多窗。
警觉是其优点之一。
夜深人静时,往常那些细微的声音便大起胆子。贴着墙壁、爬上窗台、探出床底,彼此唠家常似的窃窃私语。它们的世界一定没有隐私观念,每个家伙都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秘密全盘托出。
阿云像是乱入其中的迷途者,起初是被迫,后来变沉默,他已经习惯主动在这些低语里获取信息。
水管里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