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值得的。一向以皇帝真爱自居的荣氏被贬为庶人,幽禁冷宫;对皇后不尊敬的大公主被牵连,关禁闭的时间再次延长;而四皇子,近来深居简出,实力被大大削弱,反而太子的处境好起来了。
可周锦悦还是觉得,不值得。
皇帝或许会因为皇后的举动而歉疚,想要补偿她,但是却绝不可能因为想要补偿,让一个不适合的人成为大乾未来的皇帝。
刺客对外说是突厥人,皇后让那些刺客在身上印了特殊的印记——正是周锦悦曾经和皇后说过的,四皇子白晟宁身边死士的印记。
原是想嫁祸给荣贵妃母子的。
可只要略微一想,便知道四皇子没有动机。
白晟宁最近势头很好,为何要冒险刺杀皇帝?且太子还是太子,若是皇帝死了,太子立刻就能登基,对白晟宁反而不利,他的势力还没有大到可以发动宫变造反的地步。
自己都能想到,皇帝会想不到吗?
可看见皇后因为伤势未愈的苍白面容,周锦悦又把话吞了下去。
罢了,此时事情已经做下了,在说这些,平白让姨母不安。
周锦悦在回家的路上,又不禁想,上一世好像没有这一出。荣贵妃虽说也登台了,但是没有刺杀发生,是自己做的事情,让原本的事情发生了变化吗?
周锦悦上一世对朝局不甚敏感,因此对朝上的变化也不是很清楚,白晟宁借着上一世的记忆已经把势力扩展到了哪一步?
还有边境那边如何了?
边境那边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战事。
因为刺杀之事,又是对方先撕毁盟约,百姓对突厥人很是愤慨,上下一心,听闻朝廷粮草不足,不少人挨过之士发起了募捐,虽说杯水车薪,但也聊胜于无。
边境诸人勒紧了裤腰带,一个个的在战场上都很凶猛,大乾的兵马是够的,朝廷那边在突厥屡屡试探犯边之时,就已经开始招募兵马了。只是战时粮草吃紧,能指挥的高级军官少,一旦开战,必然不可能只靠那三两个老将就行的。
于是军中品阶有大幅度的变化,陆裕川便是其中之一。
他和白晟衡是最近两年来在军中升阶最快的,除了少许从军了许久的老兵,其他人倒也服气,盖因这两人武功最厉害,总是杀敌最多的人。
只是粮草吃紧,也不能总是靠募捐,于是满朝上下都鼓励节俭,帝后最先带头。
皇帝为此都愁白了头发。又看太子,太子进来的表现十分中庸,没有什么大差错,可每每遇到事情,提出的建议都不甚实用。
此时正是上下一心对抗外敌之时,太子也并无德行上的大差错,不能提废太子。可明毅帝每每遇事问到太子的意见,都忍不住暗自摇头。
只是因为皇后救驾之故,明面上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对太子斥骂苛责。只是在几个孩子中又挑了一圈,决心在考察他们一段时间,等边境情况稍缓,再谈太子废立一事。
可没想到,太子并没有等到被废的那一天,他死了。
此事在朝野中掀起了惊天骇浪。
便是周锦悦也惊诧的不能言语。
周锦悦的印象中,太子是在去赈灾的时候,死于暴民之手,现在根本还不到时候啊!
周锦悦紧锣密鼓的培养人手、研究应对灾情的办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太子死了,白晟宁便离太子之位更近了一步,这是周锦悦不想看到的,更别说她与皇后几人的感情摆在那里。
可太子就是死了。
死的毫无征兆。
太子替皇帝去护国寺祈福,回来的路上,被人刺杀。
据说,刺杀之人也是突厥人。
此事让朝野上下更加愤慨,原先还有许多人不希望打仗,坚持和谈,然而此事一出,几乎没有人再主张和谈了。
皇帝也因此悲痛不已,周锦悦偶尔遇见他,便看见他又老了,身体似乎也不大好了。
连番打击,外敌入侵,太子身死,几位皇子争相内斗,一连串的事情让皇帝也开始吃不消了,让他这段时间老得飞快。
太子活着,皇帝认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看他哪里都不满意,可他一死,反倒想起了他的好来了。
太子白晟泽的一生,几乎都是个好孩子,也没有犯过什么错,温和有礼,礼贤下士,从来也没有任性过一回,自始至终都是个好的,尤其在面对帝后的时候,是个极为孝顺的孩子。
便是这一次的祈福,也是他看皇帝身体不适,自愿请缨去的,他身上还有替帝后求来的平安福。
如果抛却他太子的身份,白晟泽各方面都做的很好,可他偏偏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