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没有学校私塾,只有镇上有。
可他们家在镇上没有住处,从村里去镇上要走5、6公里,且还没有公交,连顺路的牛车、驴车都得碰运气,大家去镇上通常靠双脚。
这么远的路让一个三岁半一个五岁的孩子每天徒步上学过于艰难了。
要说去镇上租房子嘛……
孟研皊问:“你们觉得搬去镇上住的可能大吗?”
陶茉闻言,刚刚取了好听的新名字、得了漂亮的手链、吃了好吃的甜点的诸多喜气一下子消散。
她低着头,看不清脸上的神情,声音微弱中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凉意:“婶婶要离开?”
“反正这房子稀烂,我们要是能全家搬去镇上,不但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大家也能住的舒服些。”
而且镇上人均消费水平高,只靠卖些房子里的零碎,她都有自信养活大家。
陶茉还是低着头,没说话。
陶英这时说:“除非在镇上有正经工作,或者是户口迁过去,不然住在镇上会被赶走的。”
孟研皊微微叹气:“原来到了这个时期了啊。”
那这时候确实不宜妄动。
不过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孟研皊先问系统:“这个世界的文字跟我那世界是否一样?这种小事你总能免费告诉我吧?”
动不动就积分让人生气。
系统察觉到孟研皊大有‘不配合就彻底摆烂’的意向,老老实实告诉她了:「汉字是一样的。」
那就没问题了,孟研皊拍板说:“我先暂时教着孩子,等上面发展乡村教育再把他们送学校。”
然后又问陶茉:“你呢,有什么打算?”
陶茉茫然抬头:“我……应该有什么打算?”
陶英赶忙说:“如今我回家帮衬,不用急急地把姐姐胡乱嫁人。”
孟研皊嫌弃地看他一眼:“我什么时候说要把你姐姐嫁人?”她继续看向陶茉:“我是问你以后想做什么工作?”
陶茉完全没明白孟研皊的意思。
这年头尤其乡下人家是没有事业女性的概念,她会种地、会洗衣做饭,已经是远近有名的好女孩,在家做这些,日后嫁人自然做的还是这些。
孟研皊解释说:“就是像你弟弟这样的手艺,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防身,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你都能靠自己养活自己,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男人、父母、孩子,其实都靠不住。
人最终靠的只有自己。
陶茉不理解为什么她要跟弟弟一样,陶英也不理解,还嘀咕:“但木匠师傅也不收女娃啊,姐姐又干不了这些。”
陶英有着时代局限的落后思维,每回孟研皊看他护着姐姐弟弟时,还没来得及欣慰又会被他不合时宜的思想给噎住。
孟研皊瞪他一眼:“闭嘴,没问你。”
陶英:“……”不甘不愿地闭嘴了。
陶茉想了想,似乎想到什么:“婶婶的意思是像苏婆婆一样吗?”
“差不多吧,你看她就是因为有手艺,家里人都没了,还能靠手艺养活自己和捡来的孙女。”
陶茉点点头:“那婶婶,我去找婆婆学梳头刺绣吗?”
“也可以是别的。”孟研皊说:“厨艺、竹编、制衣、算账、绘画……等等,看你喜欢哪一样?”
喜欢的手艺……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了,这年头人能学一门手艺已经不容易,大家都是奔着能挣钱养活一家的方向去选择,喜不喜欢的从来不在考量范围。
就像陶英被送去木匠家前,就没人问过他喜不喜欢木工,他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
陶茉同样想不到,就问:“婶婶觉得呢?”
孟研皊其实也没想好。
若只说手艺类型,她能一下子说十七八个,教导方面她也有基础视频。
但这个时代刚好处于一个尴尬的时间点。
工业还未腾飞,但没多久就要腾飞了,可离媒体时代又还有一定距离。
未来传统手工业会被工业生产全方位的碾压,工业也发展会让大家从物资紧缺迅速过渡到产能过剩。
等到网络发展后,借助新的传播渠道会让一部分小众手工业复兴存活下来。
可陶茉未必能幸运借助网络存活,且中间的时间段足够饿死大片手艺人。
孟研皊想让陶茉学一个工作寿命长能经得起工业制品冲击的手艺,但如果陶茉有喜欢的方向,那就先不考虑太多,让她做喜欢的事更好。
其实连陶英也该学些不会被淘汰的本事,可考虑到他毕竟是个男的有一身力气,而陶家的田地按照村里分配,最终还是会落到他头上。
孟研皊就懒得为他过多考虑了。
别说孟研皊迂腐不知道帮陶茉陶薇争取权益,就是在她那时期,大家宣传着男女平等,女性享有同样的土地权益,可实际上实操又是另一回事。
反正她没有。
而这个时代,孟研皊更不可能扭过大腿了。
设法挣钱去镇上给两个女孩买两套房,都比把田地分配到她们名下简单。
孟研皊对陶茉说:“我暂时也没想到,要不这样,你先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试一试,说不定就找到喜欢的方向了。”
陶茉点头:“我听婶婶的。”
事情就这么定下。
可能是前一天早睡早起,作息延续,也可能是到底有点责任心,第二天孟研皊又一大早起来了。
这回她按住心野的陶茁,牵着乖乖的陶薇:“从今天开始跟我上了课,才能出去玩。”
陶茁是个还没上过课的孩子,一时不知人间险恶,轻易答应了。
孟研皊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没有一上来就用诗词逼着两个孩子厌学,先从趣味百科开始入手。
当然恐龙、汽车这些太超前了,选了不会出差错的动植物百科。
课听着很有趣,课本也是有漂亮的彩图,孟研皊也没拿出抄作业、打手板等严酷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