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节目组的要求,练习生们提前一天就全部来到了录制园区。
当时还不让住进宿舍,所以都统一住在园区旁边的酒店,节目组订了当天酒店的所有房间,避免被外人影响。
于是,情理之外而意料之中的,那天傍晚,就有工作人员来敲房间门,让填表。
齐路遥本来还以为又是个人信息表。没想着递过来的纸上却只写了一句话。
这是一个有关于初心的问题。你想对三个月之后的自己说些什么?
“你是今天第二个认出我来的,”对面的工作人员一听这个答案,明显很开心,笑意都深了几分,“好了,当时的答案现在就在你面前,可以翻开来看一看了。”
齐路遥依言,翻开身前倒扣的纸张。
蓝色中性笔写出的大段文字,还是相当熟悉的自己的字体。
而当时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场景,此时似乎很遥远,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又似乎很近,像刚刚发生在昨天。
这段在节目里的生活,好像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急切而热烈的蜕变。
齐路遥一行一行读过去。三个月里的一幕幕,似乎也随着这些话语在他脑海中闪现回放。
伴随着一些从走上初舞台开始就没有再思考,但确确实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重播的想法。
……
好久不见啊,2021年3月底的齐路遥。
让我猜猜你现在在做什么……说不定正在家看节目,当然说不好其实还在录节目呢。如果运气来了,想进决赛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嗯,最好真的是。当然,如果不是,那也没关系,毕竟我知道挺难的。但至少我猜,你应该已经收获了一段相当宝贵的经历了吧。
前两天才从教务办公室出来,找她签了离开学校前的最后一份字,是期末缓考的文件。
身边的人虽然都是支持的,但也确实大多不太能理解。毕竟相较于在全国top1的计算机专业好好读书,“当偶像”这件事虽然也时常出现在大家对你的玩笑话里——毕竟都知道你经常去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排练偶尔还能上上商演,但真的要去实践,确实显得过于离经叛道了一些。
毕竟在他们眼中,与其说是娱乐公司,月城可能更像是爱好班——还是不怎么收钱的那种;即使是休学一年参加节目,似乎看上去也更像是一场社会实践,而不是对于自己未来的理性考虑。
虽然你自己知道并不是这样。
无论如何,娱乐圈里的不确定性,可比考试试卷要多得多。从踏出第一步开始,谁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一夜起势和坠落深渊,似乎都不少见。虽然说于你而言,最大的可能是无功而返,不会有轰轰烈烈的开始,也不会有被人记住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还是想要成为偶像呢?
在做下决定之前的一个月里,骑车路过学校的教学楼时,你的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可能只是归结于15岁时的一次冲动,也可能是长久以来的各种经历在潜意识里播撒的种子,最终在2016年的夏天发了芽。
或许是本身就和同龄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度过了对于塑造一个人三观极其重要的人生前15年,又或者是因为家里人的职业就不那么常规,所以你似乎对于那些超出一般人的人生轨迹的行为始终接受良好。
而且,或许隐隐约约中,更盼望超出常规的未来道路。
你看见身边的人,会为了远在天边的偶像开心或落泪,会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那里汲取不断向上不断前进的力量。而那些以“偶像”这一身份活跃的艺人们,明明只是站在舞台上,唱跳或者说话,就能让无数人快乐和满足,让无数人更有动力去坚持自己。
你就觉得,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但被迷雾所覆盖的未来,可能不足以让你做出决定,抛弃当初所拥有的一切去选择一条完完全全未知的道路——甚至你自己都无法确定,那颗心是否只是被三分钟热度短暂灼烧成了火热的模样。
所以你想去一步步了解这个行业,也一步步去了解自己。于是从高一到大二,经过了无数练习到撑不下去的夜晚和无数没人观看的偏僻舞台。
直到最终确定,这份想法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已经明知道前路布满了荆棘陷阱和失败者的遗迹之后,你还有想踏上旅程的信念,那就说明,你是真正想要走上这条路的。
所以,在和节目组签第一份合同的前一天,你告诉自己,请不要背叛自己最真实的心。能有真心向往的事情本身就足够难得,那就不要再被重重顾虑拖累的前进的脚步。
去做你想做的事,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于是就走出了第一步,来到了这里。
如果结果不好,可能未来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还想,那就不会放弃。
最后,也想对三个月之后的自己说。
其实很难预料那时候的你在想些什么。毕竟三个月的时间虽短,但也足够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了,所以我也不会说“即使失败了也请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这样不负责任的发言。
但无论你在想什么,无论你会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什么,最重要的依旧是,请跟随你的真心,请听从你内心日夜不停始终鸣响的那份愿望。
这是你最最重要的筹码,也是你最独一无二的地方。
想说的就这些,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