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明年五一时过来,我们就可以摘槐花吃。”李木子停下来,指着槐树林说。
“你这么一说,我好像也闻到了槐花的香气了。”曲芳心驰神往地说,“想想可真美,到那个时候,那白色的槐花,那扑鼻的香味,飘满了山间。”
“经过青岛人的用心保护和绿化,崂山成为山东省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区域。”曲远停下脚,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美丽崂山,山路弯弯,景色优美,宛若画卷。小凯兄,崂山是不是很美?”
“崂山确实很美。”小凯抬起头,注视着前方的山林,“你们看,这里到处都是茂密的山林,山里没有污染,空气格外清新,就像一个天然氧吧一样,要是以后,我能住的离崂山近一些就好了。”
“那你可以在李村买房啊,李村是以前崂山县的县城,从李村到崂山距离很近,交通也很方便。”曲远感叹道,“怪不得,在青岛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李木子疑惑地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听着还朗朗上口的?”
“这句话是胡峄阳说的。”
“胡峄阳是谁?”
“胡峄阳是清初青岛地区著名的《周易》研究家、理学家。他学识渊博,精通周易,预示吉凶,推知前后,料事如神,被人尊称为‘活神仙。’他根据自己的学识,作出了‘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推断,也就是说,在胡峄阳先生的认知里,崂山是青岛的风水宝地!”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胡峄阳说得太好了!”曲芳不由得拍手赞道。
“蒲松龄与胡峄阳是同时代的人,曾两次到崂山旅游,他折服于崂山的‘山海奇观,碧海青山’,在崂山太清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道士》,随着《崂山道士》的广泛传播,崂山这座道教名山也随之闻名天下。”曲远说。
“我小时候也看过《崂山道士》,那时候就觉得崂山充满了神秘。”曲芳说。
“除了胡峄阳、蒲松龄,元代的丘处机也对崂山赞不绝口,他认为崂山濒临黄海,山海相连,朝云暮雨,险峻神奇,是‘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他曾写诗赞誉崂山的美景:‘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崂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它因丘处机而确立了天下道教名山的地位。“曲远想了想,又说,“其实,不光是山东本地的先贤们对崂山赞不绝口,就连诗仙李白也对崂山念念不忘。”
“李白也来过崂山吗?”李木子惊讶地问。
“是啊,李白写的《赠王屋山人》就是一首赞美崂山的诗:‘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曲远叹了口气,“有人说,‘人间如果有仙山,那它一定是崂山’,只不过,李白的崂山奇遇,一般人是可望而不可及。”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白的这句话,也写出了我的人生梦想,我多想与小雪一起爬崂山,闲与仙人扫落花。可惜我的小雪,永远看不到这一切了。”小凯触景生情,不由得有些伤感。
曲远默默地走到小凯身边,把手放在小凯的肩膀上,轻轻地拍了拍小凯。
“崂山的山林真多,我看前面还有好多树呢!咱们再往前走走吧?”李木子说。
“前面的树好像跟这边的不大一样啊。”曲芳会意地看了看李木子,“走,咱们一块过去看看!”
“走啊!”曲远附和道。
“走!”小凯也跟着加快了脚步。
大家一鼓作气,来到了潮音瀑。潮音瀑四面峭壁环绕,东南的高壁裂开如门,瀑布的水流从此处倾泻而下,喷溅在岩石上,发出巨大的声响,听上去就如同山谷轰鸣,故名“潮音瀑”。“潮音瀑”三个字,是被评价为“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的叶公绰先生题写的。大家站在“潮音瀑”前驻足凝视,那一朵朵溅落的水花,悄然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潮音瀑”旁建有一个亭子,名为“观瀑亭”。坐在观瀑亭里,凭栏临风,听怒潮激荡,看云卷云舒。
“潮音瀑太美了,要是有时间,真应该按时过来看看,感觉人的心灵也被净化了。”李木子说。
“这里有点像世外桃源,在这里观看日出和晚霞,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惬意和悠闲。”曲芳说。
“只要两位美女愿意,我就跟小凯兄陪你俩来玩。”曲远说。
“没问题,我跟曲远随时听候美女调遣!”小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