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会,几位老人才止住泪水。
“真是小孩看笑话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看了一眼盯着他们的于迟,摸了摸泪水,“看到你活着回来,婶子就安心了。”
而后,她话锋一转:“你继续教训,让他吃吃苦头。”
“谁?谁敢动我儿子?”黄大娘眼睛倏地睁开,从地上跳了起来,“你,于海光,你敢动我儿子一下,我就去告你,去部队投诉你。”
张耀宗硬气了起来,学舌道:“告,告你。”
于海光的拳头捏紧,死死地盯着没脸没皮的母子两人。
下一秒,他两只手的手腕分别被于知乐和于越捉住,双手环住他头的于迟轻轻拍了拍他的额头。
于海光瞬间冷静了下来,朝张耀宗笑了笑。
似笑非笑的表情吓得他背后发凉,双腿颤抖得更加厉害,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另一边,吃上海鲜河粉的客人边吃边看,连连感叹三毛钱花得值。
黄大娘母子灰头土脸地离开,村里人也朝各个方向分散去赶集。
灶里的火还没熄灭,周岳生拿钱点餐。
“四份。”
“两份加全配菜,一份只加虾,一份只加虾和鲍鱼。”
全虾那份是给于越的,而于迟最爱吃虾和鲍鱼。
张文心爽快地回应:“好,你们等着,马上煮好。”
彼时,穿着一身中山装的陈老缓缓而至,手里拿着一个卷轴。
“小昭,你们摊子现在可是在大集里出了名。”陈老乐呵呵地说。
方才,他才踏进大集,就听见大家伙在议论新来的卖海鲜河粉的摊子,并沿着香味找来。
陈昭自信道:“那是,有我姐在这坐镇,不出名都难。”
他直爽的性子很对陈老的胃口,逗得他哈哈大笑,递给手里的东西。
卷轴展开,是龙飞凤舞地四个大字——鹏程万里。
“借您吉言。”陈昭笑道。
接着,他把陈老拉到于海光等人那一桌,一一介绍包括霍天和在内的五人。
“老先生。”于海光微微一笑。
陈老神情颇为激动,问:“小哥,那些资料看得怎么样?你们村子有发展海带养殖的计划吗?我可以免费指导。”
于海光看向周岳生,周岳生看向于知乐。
“陈老,您就是那个实验的负责人?”于知乐上前询问。
陈老愣了愣,恍然道:“妮儿,你和小昭就是海隅村的人啊,真是有缘。”
随后,陈老向他们讲了自己的来历。
他与好友毕业于京市海洋大学,毕业后一同回到省城做研究。
他的研究内容是海带、紫菜的养殖;好友研究范围更广阔,专注于浅海养殖。
几年前,好友因有留学经历被下放牛棚,去了海隅村,他则被调到海东镇文化馆。
“海带养殖和浅海养殖都在我们的副业组发展计划以内。”于知乐给出明确的答复。
陈老抚掌大笑:“好,好,好,我一定倾尽全力指导你们。”
两人就地谈了起来,认真且投入。
河粉端上桌好一会了,陈昭忍不住打断:“老陈,你直接去一趟我们村不就成了?让我姐带你好好走一走。”
“好,到时候我看看你们的计划书。”陈老意犹未尽,但停下吃粉。
霍天和完全听不懂两人的谈话内容,但他的眼睛始终没离开过于知乐。
于知乐工作时全神贯注的样子让他很着迷,他只觉得自己的心嘭嘭嘭跳得厉害。
这一幕被周岳生和于海光看在眼里。
两人视线相接,于海光挑了挑眉。
之后,又有两位客人前来点餐,河粉恰好用完。
于知乐让张海梅先去休息。
摊子的外送单子是按照范围分的,方圆三公里由张海梅负责,更远的地方由葛泰骑大队部的自行车去送。
最后一位客人吃完,摊子真正地安静下来,副业组几人开始休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逐渐爬上头顶。
叮当的声音响起,周边工厂下班了,乌泱泱的蓝衣工人朝大集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