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苦着脸说:“哎!别提了,还是关老爷家的,就是前几年来过的那个,关老爷子的外孙,我问他们家的小孩了,说是刚从外国留学回来的,我就说吗,除了关老爷家,哪有这么好的人啊?
你们说这关老爷家的人咋都这么善性呢?不怕你们笑话,刚才我就在关老爷家门口跪那磕了三个头,要不我都觉得自己不够揍(不是人)。”
听完了他说的这些话,其余的三个人都不吭声了,这几年他们这些原来巡防营的兵丁,哪个没受过这位关老爷子的大恩?
除了隔三差五送的衣服鞋袜、米面粮油这些,几乎每个月都欠饷,还不都是人家关老爷子给贴补?人家关老爷子家里也不富裕,据说都是老爷子的女婿,从哈尔滨送来孝敬老爷子的,结果这老爷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就是看着咱们这些苦哈哈日子过得艰难,才从自己嘴里抠出来填补咱们吗?
都说大恩不言谢,这么大的恩典怎么感谢人家?几个人都沉默了,最后还是那个捡钱袋人开口了:“弟兄们,咱们跟关家不占亲不带故,人家这么待咱们,说啥都是扯蛋,回去跟大家伙合计合计。
现在我能想到的就两条,一个是从今往后,关家的事就是咱们的事,多大的事都不能缩头,还有就是开春以后,关家那点地,弟兄们都伸把手,不能再让老爷子操心,到了秋后得让老爷子好好乐呵乐呵。”
一个人马上附和道:“大哥放心,咱们都在老祖座下烧了香拜了把子,一个头磕在地上,就是过命的兄弟,这些年要是没有你,弟兄们还不知道得死多少,就冲关家老爷子还有大哥你,谁他娘的要是敢拉梭子(不听话),就按帮里的规矩办。”
另外两个人也连连点头附和,原来这几个人早年都是入过青帮的,带头的名叫韩旭东,就是卓立仁扔钱袋子那个,后来因为在山东犯了案子,被官府追得紧,没办法在老家待了,一口气跑到了最北边的黑龙江。
仗着身手好,趁着巡防营改成北洋陆军,裁汰羸弱以新替旧的机会,通过了招兵考核,躲进了巡防营里边,又把流散逃亡到各地的四十多个同伙陆续都招了过来。
他们原来想的挺好,能混就混几年,等到避过了风头再想办法溜回南边去,实在混不下去就上山落草为寇,反正手里有家伙怕啥?结果没想到,一不留神被人给漏了底。
他们这个巡防营,民国以后已经改成了黑龙江步兵第一旅,旅长叫巴英额,与卓立仁还有点渊源,是一个很有城府心计的人。
知道了这些人的底细之后,巴英额表面上不动声色,把他们这些人一点一点都给分开,专门调往比较偏远的部队驻防,还特地关照他手底下那些人,对韩旭东这些人严加看管。
除了打靶,轻易不给他们机会摸到步枪,或者是有枪就没有子弹,赶上这几年一直挺太平,也没有土匪之类要他们真刀真枪去对付,生生的把他们这四十多号人,在附近几个连队里苦哈哈的压了好几年。
他们也不是不想跑,可是那个年头不仅交通不便,通信联络也不方便,山东人本来就抱团,他们这伙青帮弟子尤其重义气,一个都不想拉下,所以一直也没找着机会脱离部队,去过那种随心所欲的日子。
这个被称为大哥的人叫韩旭东,老家是山东德州的,三十六七岁的一个车轴汉子,青帮‘悟’字辈弟子,手上的功夫了得,一套八极拳,刚猛暴烈罕逢对手。
可怪的是,这家伙的枪法也好,不知道是不是从小练功夫的缘故,不管什么枪,从最早的单打一,到后来的曼利夏步枪,再到现在北洋配发的日本30式步枪,只要让他上了手,最多两三个月的功夫,基本上枪枪不离□□环,让那个一直想弄死他的旅长巴英额对他是又爱又恨,不知道拿他怎么办。
都说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队伍就得拉出去,真刀真枪的上战场玩命,上了战场总得有几个能打仗的好手吧?尤其是那些土匪,枪打的特别准,一旦交上火你要是压不住他就等着吃亏吧。恐怕这也是他能一直活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现在他不仅活的好好的,还当上了班长,要不是团长一直压着他,排长恐怕都当上了,其实他在部队里边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那个喝兵血抽大烟的连长,好多士兵更愿意听从他的安排。
任何一支部队里,班排长还有老兵都是绝对的核心,这个不是长官决定的,每个士兵心里都清楚,上了战场应该听谁的,长官要是靠谱点还好,真碰上一个不靠谱的,上了战场千万躲的远远的,免得雷劈他的时候把你给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