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早上起来,一家人刚刚吃完早饭,来拜年的人就开始上门了,基本上都是卓家这些买卖上的掌柜的。
按照卓立仁母亲前几年立下的规矩,来拜年的人都是全家出动一起登门,她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就一个儿子,一走几年不着家,别人家的孩子虽然搂不进自己怀里,听听孩子们嘁嘁喳喳的打嘴仗,一帮淘小子满地乱跑。
老太太虽然看着有点眼晕,再想想自己儿子小时候的模样,心里还是觉得熨帖得很,结果一高兴就给发红包,红包还越给越大,从一开始一个红包一块大洋,到现在的五块大洋,弄得这些掌柜的都有点不敢让孩子们接了。
孩子少的还好点,孩子多的一家五六个,来拜年给老爷太太磕个头,就能拿回去几十块大洋,比他们一个月的薪水还多,这些掌柜的心里就有点画魂,可是不拿还不行,老爷太太还不高兴。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卓立仁的父亲纯粹是为了让夫人开心点,到了后来他也琢磨明白了,把给孩子发红包当成是笼络这些掌柜的手段,明知道回家之后,这些钱落不到孩子们兜里,红包还是越发越大,要不怎么说,天底下的母亲都会说一个谎言,就是妈妈替你把压岁钱存起来。
老爷太太的红包不能不收,这些掌柜的都是人精,自然就会琢磨着怎么回报的事,既然是过年,当然就得想办法弄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什么野鸡飞龙鹿肉熊肉都有。
过去都说山珍海味,东北跟海不搭边,山珍基本全齐,今年就连老虎肉都有,是陈强拿来的,木材厂护厂队的十几个小伙子,年前去牡丹江那边的林场押运木材。
当地的几个猎户正好打了只老虎,他们几个买不起虎皮,凑了点钱买了十几斤老虎肉,带回来托陈强送给老板当年礼,这几年他们的收入比前几年几乎翻了一番,几乎家家都在乡下老家起了新房。
前几年木材厂按照卓立仁走之前的吩咐,已经办起来一个子弟学校,虽然不是那种正规的现代学校,可是条件待遇让人眼红。
所有的孩子不仅上学免费,还管一顿午饭,顿顿有肉,一年冬夏两套衣服,孩子个头长得快,差不多每年都得做新的,旧衣服还可以留给他们的弟弟妹妹穿。
说是旧衣服,其实跟新的差不多,等于是一个孩子上了学,家里的几个孩子都有好衣服穿,所以只要是到了岁数,这些人的孩子一个不落的全进了木材厂的子弟学校,卓立仁的父亲还有话:谁家的孩子到了年纪不上学,就别在卓家的买卖里干了。
过去穷人家的孩子不上学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供孩子读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得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了。
其实这些都是无奈之举,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不识字当个睁眼瞎,将来长大了怎么可能会有出息,现在就不一样了,卓家老爷给出来这么好的待遇,让孩子上学不仅不会给家里添负担,还能给几个小一点的孩子解决衣服的问题。
夏天的衣服无所谓,有就穿没有就光着,那套棉服可不得了,就算是孩子的,一套全新的棉袄棉裤,怎么还不得十块八块的?就算是铜元,穷人家一年到头能剩下来多少钱?十块钱绝对不是小钱啦。
一个学校就能让别人家的工人羡慕死,卓家的买卖里薪水都比外边的高出去不少,现在只要卓家开始招人,都不用去外边吆喝,差不多天天都有人来打听这里还招不招人了,挤破脑袋都想进卓家的买卖打工,你说这玩意得多招人恨?
只不过卓经武现在已经是市议会的议长大人,就连道台府都要顾忌三分,一般的人还真不敢平白无故来招惹他,要是这些人知道,京城里边还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官要成为卓经武的亲家,可能就更没人敢来惹了。
只不过卓经武两口子深知‘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除了在自家的工人伙计待遇优厚这个事上比较高调,别的事上都很稳重,轻易不会招惹是非。
卓立仁忙乎着端茶倒水,帮着父母招呼这些来拜年的客人,这些人都知道大少爷将来肯定是要接管家里的这些买卖,特别是那些他去美国之前就在卓家的老掌柜的,都知道这个大少爷的底子,谁敢拿他就当一个少爷秧子来看?
再想想他走之前安排的两个人,一个陈强,从木材厂的三柜直接升大柜,一个姜兆君,更是连实习都不用,就当上了两个面粉厂的总经理。
关键是这俩人还真给少爷争气,现在的木材厂加上面粉厂,一年的利润已经占卓家全部买卖的七成,那可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那些一开始看不惯的人现在不服气也不行啦。
东北人说话有一个特点,就是管客人叫‘戚’,音读成‘且’,第三声,家里来客人了叫来‘戚’了,有人说这个字来自于山东人说的亲戚这个字的发音,因为大部分东北人都来自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