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上海那边的事,他还真没放在心上,在他想来所谓的‘年礼’,也不过就是些鸡鸭鱼肉,这些小来小去的东西罢了,这些东西与他这几年付出的心血,还有取得的业绩如何能比?
等到几天之后,他收到上海家里来的电报就傻眼了,在电报上他父母告诉他,年前家里来了几个年轻人,说是哈尔滨卓家的公子派去请他们搬家的。
其实潘家在上海也不是很穷,当然也不是那种大富大贵的人家就是了,潘德明的父母一直住在一个独门独院的小院子里,除了位置有点偏僻,离着市中心和菜市场也都稍微远了一点。
等到潘德明的弟弟被这几个年轻人带着,来到给他们家准备的房子一看就傻了,那是一座位于公共租界中心地带,一个带花园的豪华大别墅,位置极佳不说,旁边还没有遮光的那种高楼大厦,院子里边种着各种漂亮的花卉植物。
巨大的别墅比他们家原来的房子大了三倍不止,来人还告诉潘德明的弟弟,说这个房子他们只管住,就连院里的花匠还有厨子佣人都不用他们花钱,说是卓家全包了。
还问潘德明的弟弟,准备把这个别墅落在谁的名字下面,说这个房子已经永久属于潘家了,潘德明才知道,卓立仁说的那个‘年礼’是什么。
卓立仁送给潘德明的这座别墅,是上海青帮的财产,过去的五年里,上海的青帮按照卓立仁去美国前的要求,把所有的资金几乎都用在收购地皮还有房产店铺上面了,前前后后投入的大洋超过千万。
前几年上海股灾的余波未平,很多人都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变卖家产,现在青帮手里这样的别墅没有一百也差不多了,送给潘德明的还是比较小一点的。
卓立仁之所以在潘德明身上如此舍得,是因为他有一个计划,打算在未来的几年里,利用自己在战争期间赚的钱,把家里的这个纺织厂逐步扩大,在天津还有上海再建几个规模更大的的纺织厂。
在美国期间,保罗总是向他灌输一个观念——资金必须快速运转起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他觉得很有道理也完全接受,现在的他在投资方面,已经比去美国前的眼界宽阔许多。
在美国他也见过很多规模大的吓人的纺织厂,动辄占地数千亩,宽敞明亮的车间里,数千台织机,上千的纺织工人,看得他直咋舌。
现在中国的纺织行业最集中的就是上海,只不过中国人开的纺织厂多数都在几千纱锭的规模,要是按照美国人的标准以织机计算,恐怕只有几百台的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仅有的几家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和纱厂,不是英国人开的就是日本人开的,特别是这个时期的日本人,已经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入中国的纺织品市场,并且有针对性的,以低价倾销对整个华资纺织行业进行冲击,以期在短时间内取得整个行业的控制权。
到了那个时候,日本人就可以随意加价,攫取天价利润,这种通过贸易手段达到战略掠夺目的的经济战争,在近代的中日之间屡屡上演,发起方总是日本,一盘散沙的中国毫无疑问总是吃亏的一方。
按照英国人的分析结果,从甲午战争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通过数十次这种所谓的贸易战争,从中国掠夺的经济利益总数绝对超过1000亿英镑,对于本身就是水深火热的中国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卓立仁既然想在纺织行业有所作为,潘德明就是一个他必须借重的人物,除了潘德明自身具有的英国留学背景,给他带来的专业知识,以及在纺织业的人脉,更重要的还是他对振兴民族工业的热忱,这种赤子之心才是卓立仁最看重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别的根本就谈不到。
送走了潘德明,卓立仁回到屋里,陈强和姜照军都在等着他,他觉得屋里的那股子烟味有点冲鼻子,拉着那两个来到旁边的小屋里。
这里虽然小一点,却能坐得更近,也比较符合卓立仁的心思,不管怎么说,眼前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他这一辈子里最为倚重的陈强,还有一个是他上一辈子里的恩人姜照军。
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卓家的家族企业里最重要的管理者,他们对于卓立仁的下一步计划,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卓立仁对姜照军笑笑说请他稍微等一会,先让陈强抓紧时间把情况给自己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具体细节可以等他过完年从巴彦后来再说。
陈强也知道今天没时间细说,捡着要紧的跟卓立仁说:“大少爷,我就先简单点说了,别的等您回来再说。头一个就是咱们从老毛子那边‘收破烂’的事,木材厂那么老大的库房已经装满一个了,还有一个也装了一小半,具体数我就不说了,都是好东西,这是清单,您有时间自己看吧,反正按照那个萨沙的说法,咱们现在的这些东西,至少能装备一个步兵团还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