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大英帝国很快就能从附近的马来亚、印度或者缅甸调来军队,别管是不是正规的英国兵,就算是土著士兵,架不住人家人多啊,结果就是功败垂成,然后就是逃之夭夭,而且这地方想跑都难,关键是往哪里跑啊?
北婆罗洲就是一个岛,四面都是大海,岛中间是山和原始森林,除了进山钻林子根本没地方去,一点准备都没有的情况下,钻那种原始森林,其结果可以直接参考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败战缅甸之后,钻密林过野人山的下场。
卓立仁知道,自己这几天有点过于顺利了,以至于开始骄矜自得起来,这是一个危险的迹象,既然现在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从现在开始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还有一个问题是跟不跟金明说呢?怎么说?会不会在金明那损害自己的权威和面子?
想来想去卓立仁还是决定,把自己的这个失误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一五一十的都跟金明说了个透彻,他是希望金明今后吸取自己的这个教训,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金明当然明白,师傅毫不掩饰的说出自己的失误和疏忽,纯粹就是为了自己,再想想自己这些天的浮躁和自得,一时间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有羞愧,有感激,有佩服,也有敬畏,他觉得自己以后一定要对得起师傅的这一番苦心。
卓立仁不敢耽搁,带着金明和卢建生一起来到码头,把码头附近的街道建筑,还有整体布局里里外外看了一个透。他要制定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埋伏计划,三个保安团已经解决了两个,最后这一个也要努力争取完美解决,编筐编篓难在收口吗。
卓立仁已经给自己制定了更高更完美的目标,他现在想的是通过这一次行动,不仅要在短期内控制北婆罗洲,还要给自己和金明立威,立威不一定非得依靠多杀人,只要能够通过雷霆一击,轻松解决三个保安团,迅速控制整个北婆罗洲,完全可以起到立威的作用,让那些站在一边观望的有心人明白,跟自己做对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愚蠢的,以绝对的优势取得绝对的胜利,可以很好的威慑这些人。
之前卓立仁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是因为对敌人的不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可是初来乍到的,只知己不知彼,就像是京剧舞台上面的三岔口,两个人摸黑对打,谁都看不见谁怎么打?现在就不是那种情况了,卢建生的介绍加上他自己这几天的了解,他已经很有把握,可以轻松解决最后这个保安团。
斯里巴加湾的港口严格来说不是海港,而是一个内河码头,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大部分海港城市差不多,都是以海港和码头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城市扩展,所不同的是城市的大小和布局。
港口里有两个相邻的码头,一个客运一个货运,两个码头共用一个广场,大概有四个篮球场大小,四周都是商铺和仓库,以广场为中心,有五条石头砌出来的石板路,呈扇面状辐射出去,其中一条比较短的专用路沿着河边通往仓库区,其余四条一直通往市区,成为市区的主路。
码头上的这个广场应该说是这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在广场的角落里,还有一个附近村民自发形成的小型市场,渔民的鱼获,还有附近村民的粮食蔬菜水果,都在这里进行交易,卓立仁他们只是从旁边经过就闻到了浓烈的鱼腥味,还有几个正在交易的本地人,叽里呱啦的嚷嚷着,不知道说些什么。
这两天一直断断续续在总督府旁边打枪,也没把这些人吓跑,那些拿枪的人一点都不可怕,也不来码头这边抢东西,就是围着总督府,不让里边的人出来,时不时的响几枪,还都是朝天上放的。这些做小买卖的本地人,基本上都是属于家无隔夜粮那种。
南洋的这些当地土著本来就不喜欢存粮食,种地太辛苦,就算是勉强种一点红薯,也是简单的刨一个坑把种子丢进去,再把土盖上就完了,刀耕火种,天种天收,够吃就得,像华人那样,肯吃辛苦下大力气种水稻的人很少,加上天气的原因,粮食很容易发霉变质。
这边的人几百年来一直就是这样生活,饿了就从树上摘点香蕉之类的果子,或者下河出海打一点鱼,反正饿不着就是了,本地人也没有存钱的习惯,自然环境的丰美富足,往往不会让他们变得富有,反而养成了这些人好逸恶劳的恶习,这种习惯了不劳而获的人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煽动,很容易就会铤而走险,进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与这些本地人截然相反的,是勤劳节俭的华裔,不管手里有多少钱多少粮,中国人永远都会想着,必须留出足够多的储备,丰年备荒有备无,闲了置忙了用吗,千百年来无数惨痛的记忆,已经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粮食坏了当然不好,总要好过闹饥荒的时候没粮吃,银子放在地窖里边总坏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