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倏然钳住玉如珩的手腕,眼眸幽深,玉如珩并不惊讶,当着他的面将令牌尾部的几块鱼鳞卸下,露出里面“国师府”三个字。
银色鳞片下的红字宛如朱砂浸透,渗出惊心动魄的弧度。
盛临三十六年,宫中有一恶宦把持朝政,勾结外贼私敛财宝无数,后失势潜逃出宫之际,被黑羽卫斩杀于阳午门前,八成以上宝物被缉回,剩下两成大多流落在外。
其中就包括了国师府的银鱼令牌。
虽然国师府向来由昆仑山弟子直接继任,但令牌亦有传承的意义。
多年来,国师府不曾放弃寻找。
盯着面前明眸善睐的少年,他沉声质问“这东西从哪儿弄来的?”
身后玄参几乎下意思拔刀戒备,玉如珩斜眼瞧了瞧身后,平静的把东西奉上,表示自己并没有收回去的意思。
“还有足足三年,国师卿巳文才会下任,但我听说昆仑山那边已经派了新弟子接替,这件事,公子可知晓。”他忽然问道。
李靖瑄松开他的手,示意玄参退下,看着他将令牌放于桌面“知道又如何?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令牌从哪里弄来的?”
玉如珩放松的坐着,目光径直飘向窗外。
“从有记忆开始就一直在我身上。”
听到这话,李靖瑄握茶盏的手顿住,用一种复杂又失语的眼神看他“你今年多大了?”
玉如珩收回视线,淡淡回“再过两个月十八。”
也就是十七……
“怎么?”他疑惑。
李靖瑄挑眉,唏嘘的转回目光,随口道“没什么。”
“知不知道是谁给你的?”
“我母亲吧”她死之前留了不少东西。
他了然点头,银鱼令牌在宫里无人不识,但在宫外,却只能当成工艺精湛的宝物,猜测应该是流落民间后被什么人收藏,当做了传家宝。
听他问完,玉如珩继续说回之前的话题“公子还没回答我的问题。”
“我知晓。”李靖瑄逐渐没了耐心“你到底想说什么?”
“事出反常必有妖,公子难道就没想过,昆仑山那边为什么要提前派人来国师府吗?”
李靖瑄何其聪明,一瞬间便切中要害“难不成他们认为大临要出事了?”
玉如珩笑笑,没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才煞有其事的继续,语气唏嘘惋叹“可惜,那个弟子不知怎的,突然半路暴毙了。”
李靖瑄冷静的盯着他,重复道“死了?!”
他语气古怪“你怎么知道的?”
望见他带着冷锋的眼神,玉如珩无辜的眨眨眼,摊开手无奈道“别看我,不是我杀的。”
“昆仑到京都,近八百里路程,山高路远,千难万险,我也没想到他一个得道高人,居然会跌落山崖活活摔死,明明马上就可以来京城吃香的喝辣的了,公子您说他倒不倒霉?”
听到这儿,李靖瑄根本没想到会是如此荒唐的缘由,不禁头疼的揉了揉眉心,训斥道“不可对昆仑山的仙人出言不逊。”
玉如珩耸了耸肩,拎过桌上的银鱼令牌,遗憾的说“我本来想把这东西物归原主的,可惜,天不遂人愿。”
李靖瑄抬眸,目光落在他手腕的两枚玉镯子上,忽然觉得很眼熟,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过了会儿,恍然大悟道“啊,我想起来了,你是温家十三年前那个领回来的孩子。”他顿了顿,颇有些感慨“居然都长这么大了。”
想来信里的内容,也都是从镇远侯府带出来的了。
他不由仔细地瞧了瞧对面之人,模样的确很像他的父亲,眉眼和温行舟也有几分相似,上次见他应该是在温执雨的葬礼上,他披麻戴孝,怯生生的跪在灵堂末尾,人还没有棺材高,当年前去悼念的人对温执雨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便宜儿子都颇有微词。
想不到晃眼一过,已经十二年了。
既是投诚,那就要拿出诚意来,玉如珩从始至终都没打算隐瞒自己的身份,见李靖瑄认出自己,他大方承认“公子好记性。”
李靖瑄不可否置的挑眉。
玉如珩接着往下说“公子是个聪明人,那我也就明人不说暗话了,想必邕王和温行舟这两年来的所作所为您也略有耳闻吧?”
德妃这些年没少在背后刚小动作,他一直都知道,父王虽因此对他偶有训诫,但无伤大雅,不过……镇远侯府站到德妃一派这件事,他也是最近才知道,且大部分消息刚好来源于玉如珩前几个月送来的信里。
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李靖瑄笑了笑,示意他继续。
“小人斗胆劝公子一句,虽然如今您贵为储君”他抬手指了指天,压低声音提醒“但那个位置,不到最后谁也说不定。”
如此胆大包天的在皇储面前说这种话,连李靖瑄也有些讶异,不过他还能扯出几分不怒自威的冷笑。
“你好大的胆子。”
他眼神一凌,内里寒芒毕露,上位者的气势一经溢出,便叫人心颤了三分,若换做普通人,早就伏在地上跪求饶恕,但偏偏这毛都没长齐的小子半点儿也不怵,反而笑盈盈的安抚,活像个谄媚的奸佞“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公子虽然生气,心底不也认同小人的话吗?否则也不会请我进来了。”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生浮梦”玉如珩轻声说道,眼里漫出与年纪不符的悻悻,他勾起唇角,整理衣衫,跪坐端正“小人愿为公子效犬马之劳。”
说着,伸手敛起圆盒里的一颗黑子,轻放在银鱼令牌的背上,又从衣襟中掏出最后一封信纸,双手呈给对面的年轻人。
“投名状,恳请太子殿下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