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历史是抱着故事的视角去看待的,那一个个或喜或悲、或怒或叹的…故事。
其实情有可原。因为人与人的不可通约性,并没有经历过,除非有极强的共情力与想象力、或是曾经有过类似经历,很难有好的代入感,然而即便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情感的烈度还是不够深。譬如,对史书上所描写的人物经历和战争场面,即使“怒”“笑”“坑杀五十万人”的字眼出现在眼前,人们也不能很好地领会当时人的语音语调、战争的血腥与宏大,于是出现诸如评书、历史正剧、讲座之类的形式更好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可是这些毕竟是个舞台。就好比听一首歌、看歌曲在音乐节的演唱,亲临音乐节与其他一些歌迷互动,给五感的冲击是不一样的。受到冲击的五感越多,感受越强烈真实。但是在环境的变化中,演唱者最初的心境与表演氛围,究竟变了多少呢?
大自然最是理性无情的,祂永远恪守自然规律,为万物提供统一的生存资源。然而万物是有灵的,因此生命显得悲壮激昂。但谁会在此刻想到可能拒你万里之外的蜂鸟扇动翅膀,又或是雨林里长相娇美的花朵?于是有了纪录片来增强人--如今已生活在钢铁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与自然脱钩许久--对自然的感情。就像狐狸对小王子的解释:“驯养就是建立关系。”这里的信仰指的不是此对比的征服,而是对“我”以外的生命负责。只有对祂负责,才能进一步的了解祂,喜爱祂,保护祂。
生命终将是要完结的,即便是无机的,也有存在期限,不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湖海、飞禽走兽,还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劳动产品,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