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小学毕业回村后,他和父亲成了家里两个主要劳动力,山西偏僻的乡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仿佛自成一个世界,没人打扰,也少有外界新鲜的东西流入。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队内挣的工分有限,劳动一天后头一沾枕头就能睡着。日复一日的劳动让他看到生活的尽头,难道一生就这样了吗?永远在这片不为人知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度过一生,他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青年的豪情和书本上的知识让他想从现下静无波澜的生活中撕开一道口子。但家庭中弟弟妹妹的学业、父母不在如从前利落的腿脚、母亲担忧的眼神和父亲的反对(因为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会少挣很多工分)让他迟疑犹豫,改变命运的渴望和支持家庭的责任带来的矛盾让他痛苦。
青年的雄心最终克服现实的荆棘,十九岁那年,军队来到村内招兵,他毅然报名。来自不同公社的数百名青年人聚集在一起,最终只有九人成功入伍,他也是其中之一。
离家当天,母亲哭了,虽然不舍,他仍向家人挥挥手,登上火车。由于部队的保密要求,他一开始并不知道火车究竟要开往哪里,在石家庄火车短暂地停留了十五分钟。从运城出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到北京时已是晚上。五十年代的北京与今日的繁华相比像一座小县城,但在当时,一个村内顶多有一辆自行车,一个县城也就一辆小汽车。夜晚的北京在街道两旁的灯光映照中向他展示古都的辉煌与沉淀。北京宽阔的大街,天安门高矗的红色城墙,从前罕见的汽车在马路上飞驰而过,给他内心带来巨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