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的这天,会长先是象征性的说了两句开场的话,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此次比赛的出题及示范演讲的预备会长——陈晏和。
许朝晞听到的时候,有些诧异,眼神不自觉地向陈晏和看去。
恰好,陈晏和也在看她。
许朝晞觉得自己非常完美地用眼神表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变化:
原来是你出题啊!
怎么是你出题啊!
你怎么了出这个题啊?
但陈晏和的眼神里,比上学期多了些莫名的东西,许朝晞试图去探究,又仿佛怎样都无法探究。
最终她一锤定音:陈晏和,大概只是眼神掠过我并不小心停留了一下而已。
比赛和之前一样,是抽签决定的顺序,许朝晞运气不太好,抽到了最后一位上台。
郑可笛在中间左右就上台了,她的发挥一如既往,结合了四季更迭、草木盛败展现了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观,逻辑严密,观点深刻,会长都忍不住赞叹她的文学底蕴和知识储备。
轮到许朝晞的时候,她的演讲稿沿袭了她一贯的“琐碎生活风”,她的标题叫“嘿,另一个世界的你”,她以自己儿时的两段经历切入,表达了自己对于“part forever”的理解变化。
幼时,是“像放学一样”的短暂分开而已。
后来,是“生活方式的被迫改变”。
再到初高中,读苏格拉底、读李白苏轼、读余华史铁生……读了千千万万的思想者对于“生死”一词的表达。
最后到了如今,她发现,生死始终界限分明而又模糊。
有人喜欢苏格拉底,也有人不喜欢。
有人觉得李白是最伟大的诗人,也有人觉得杜甫才是。
每个人身上的标签都是丰富多彩且变化莫测的,但只有“生死”,泾渭分明。
李白死了,而我活着,这句话是一个事实。
但人类的“生”与“死”,有时候又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的种种原因而相交相融,模糊不清。
李白活着,而我也还活着,而这句话,也可以是一个事实。
这样一路经历和思考到了现在,她发现,父亲在她幼年时给予的看似是温暖化的、善意向的、避重就轻的“另一个世界生死论”,恰恰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生死观。
生命像一个轮回,父亲治愈了童年的她,而在这样影响下成长的她,又在兜兜转转之后,成为一股新生的力量,填补了父母内心因亲人逝世带来的黑洞。
许朝晞讲完最后一句话,目光看向陈晏和。
她原本是想向陈晏和展示她在英语演讲上的进步,结果却看到陈晏和也正看着她,目光灼灼,深邃的眼神里,透着无尽黑夜中压抑不住的火苗,某种浓烈的情绪悄无声息蔓延开来,仿佛凶猛吞噬的怪兽,但又奇迹般的,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
“And when wind and winter harder. All the loveless land.”
(当北风呼啸,冬日凝结,一切都变成了爱的荒原。)
许朝晞一下子想到了最近诗歌课上在读的王尔德的《致妻子》。
陈晏和的回应,加之刚刚的演讲里又回顾了她过往人生里较为浓墨重彩的生死经历,她的心里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情绪。
轻盈的、热烈的、辛酸的、美妙的。
像一股升腾而起的热雾,世界里清晰的、鲜亮的景色都被遮蔽,颜色如水彩般渐次融合,调配成柔和的明媚。
但她来不及品味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演讲比赛还在继续,她去抽取了自己的即兴题目,然后试图强迫自己进入对这个即兴问题的思考。
按照惯例,她的下面是陈晏和,等陈晏和讲完,她就要上去完成自己的即兴演讲。
可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集中精神在自己的题目上,她的注意力不受控制地随着陈晏和的演讲展开。
陈晏和的角度和大家都不一样。
他由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入手,引入朝代的更迭,在面对“part forever”这个主题之时,它把时间的广度拉至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把空间的广度延伸到整个广袤无垠的宇宙。
他聚焦的视点,由一个人扩散至千千万万在这无限的时间空间里存在过的生命。
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什么是永别?
“永别”是这样一件充满着个人情愫的一件事,毫无疑问,它是私密的、个性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
所有属于个人的“永别”,终将随着时间无止息地前进而消散。
但“永别”一词又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