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叔,你别开玩笑了,我家孩子那么小,家里那么多田,只有我和老五两个,哪里抽得出人去做这,偶尔做一些背到邻村去换点东西得了。”
“不过带五千斤土豆出去,会不会太冒险了,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那不是浪费时间,还费路钱。再说了现在家家户户的土豆都卖了一大半,哪家可能有这么多土豆?”
“这做生意哪有不冒险的,婶子要是不做那生意,能不能把家里的土豆都赊给我,等我赚了钱回来,再把钱还给婶子。”
对于远赴他县做薯片生意的事,村民议论纷纷,临水村大部分村民都没出过虹县,让他们去其他县做生意,大家都很是胆怯。
而且这生意不是一家两家合在一起就能做成的,成本看起来颇高,村民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拿不定主意。
商青歌本来还想给大家加油鼓励,再多教一些土豆饼之类的吃食,希望能多点人走出这个地方,当然也能把她商大酱料的牌子宣传出去,没想到这一算账把她自己给算蒙了。
五千斤土豆挣六两银子,要说六两银子在江晋朝不算少了,虹县城里的小户之家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费也不过十两银子。
问题是商青歌之前为了做豆瓣酱生意一次性买了几千个大缸,几千斤辣椒和蚕豆,外加各种调料油盐,花了近两百两银子,这钱全是她抵押商家老宅和家里的土地换来的。
村民的工钱她都还没给,九月份若她还不上与当铺约好的二百三十两银子,之后每天的利息那可就不一般了。
她当时想着八月份把豆瓣酱卖了,就能赎回东西。这会儿才反应过来,江晋人可没吃过豆瓣酱炒的菜,万一他们吃不习惯怎么办?
万一他们喜欢豆瓣酱的味道,但是前期推广慢怎么办,她要怎么跟商家大老爷二老爷说。
呀,不好意思,我立一次女户,把老宅都卖了,您二老能不能再给个机会,把我收回去,让我有个地住。
想到这,商青歌也没心思管村民愿不愿意出门做生意了,就他们的人脉关系,和走动圈子,得卖多少斤烧烤料才能挣两百两。
看着坝场边沿晒弯了腰的野草,想着抬头时不能睁开的眼睛,商青歌心头发狠,这天气,还是得卖冰呀。
“商三叔,商三叔,这,这,我在这。”
商青歌在人群中鬼鬼祟祟地叫来商三叔,求他帮忙买上几担硝石。
商三虽然不解商青歌买硝石有何用处,但商青歌没说,他也不好多问,毕竟这个小侄女总是有些稀奇古怪的主意,万一是人家的新秘方,问多了就显得有些讨厌了。
商三叔留商三婶在坝场留意土豆吃食的动向,自己起身去前东家那购硝石,因商青歌让他保密,他就对大家说了句肚子疼要回家拉肚子,大家正为土豆的事吵得热火朝天,也就没管商三去哪。
村里商量了三天,最后才商量出来两支队伍,一支是由商果带队的六户人家组成的八人队伍,一支是由刘王杨三家各出三人组成的队伍,之所以要商量三天,主要是他们要抢购村民留下的土豆。
因这些人准备做土豆生意的人都是之前帮商青歌做过豆瓣酱的,所以他们拿的烧烤料便用之前的工钱来抵,商青歌为了宣传自己的名声,在所以包着烧烤料的油纸上都印上了她商大的章,还教了他们几个其他的土豆小吃。
“二堂叔,杨叔,我这烧烤料你们帮我好好宣传宣传呗,若是有商家愿意在你们这买烧烤料,你们也可以加点价卖出去,到时候再到我这拿货。”
愿意做这土豆吃食生意的基本是心思灵活之人,听商青歌这么说,也就明白她的意思,这是说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吃回扣呀。
这也是古代农村大部分人的误区,总觉得给熟人介绍客人,吃回扣就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事,给东家做工,按时收到工钱就行,东家生意好不好跟一个打工的有什么关系,给亲朋介绍生意还收佣金,那是品德败坏。
商青歌才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她做生意的时候,总是脱不了现代人的思想。听到她话的村里人却觉得,青姐儿这人厚道。
等二堂叔他们赶着牛车走了,商青歌看着墙角的硝石,烦恼不已。
冰这东西要怎么才能光明正大,不被怀疑地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