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决定烧柴取暖,姜佑安便又开始了上山砍柴的日子,李长风也跟着一起砍柴背柴,他个子长高了些,身子骨变得健壮了许多。
有时杨恩也会上山,不过,他一般是跟村民一起去,木匠陈大用走了之后,附近村里的人想打什么家具,都会来找他,他就和村民一起去山里寻找合适的木材,再齐心协力运下山来。
龙家的宅子里有个荒废的园子,姜佑安没想好做什么用处,一直没有动,杨恩在园子后门的位置开辟出一块空地来,在里面做木工活,声音大些也不会影响到学堂里的学生。
打家具剩下的木料,杨恩都会想办法利用起来,给学堂做桌椅,或者家里需要的其他家具。
水仙花球买回来之后,杨恩又琢磨着在院子里盖个棚子,给水仙花挡风雨,万一冬天太冷,还可以直接在棚子里烧炭加温。
龙世蓉的弓箭社一直没举办活动,自从接手了古董行之后,她只来了一趟,来查看这个宅院还有女子书院的情况,姜佑安问她能不能在院子里搭棚子,龙世蓉同意了,说只要以后能把院子恢复原样就行。
得到了龙世蓉的允许,杨恩和姜佑安小心地撬开了地砖,把木桩子楔进地里,在袁竹、戴庭芳和李长风的帮忙下,搭了个屋顶可拆卸的棚子。
棚子和水仙花球准备就绪,姜佑安就和袁竹一起推着板车去了县里,到瓷器店买瓷盘和花盆,瓷器店的老板已和姜佑安相熟,见她买的多,便又多送了她们一些盘子。姜佑安很高兴,说等水仙花开了,也给老板送一盆来。
泥火盆能用之后,姜佑安又给学堂里加了两个火盆,学堂里的读书声日日不断,棚子里的水仙花逐渐变得郁郁葱葱。
天气越来越冷,在下过第一场雪之后,姜佑安给学生放了冬假,学堂里没有学生,戴庭芳也不再来了,袁家一下子变得冷清了不少。
杨恩在屋里锯木头,阮荷和李长风一起写字,一起琢磨菜谱。山里的蜡梅开了,姜佑安和袁竹一起去卖蜡梅,花田里的今年新种的梅花开了,两人一块去卖梅花,等水仙花开了,两人也一起推着车连水仙一起卖。
今年买了两百个球,再加上去年剩下的,每次出门,车上都装得满满当当,庙会的前两天卖得很好,能买得起的都买了,慢慢就卖不动了,袁竹让杨恩、阮荷和李长风继续在庙会上卖,她和姜佑安去村里借了牛车,去附近的村镇和集市上去卖。
村镇和集市上的有钱人不多,袁竹和姜佑安只好降价卖,直到年三十当天,还剩下四十多个棵水仙没卖出去,眼看街上人越来越少,两人买了年货就直接回了家。
杨恩、阮荷和李长风也从庙会上回来了,车上剩的水仙不多,还有鱼、肉和点心之类的,都按姜佑安的要求买的。
宅院内外都贴上了春联门神,屋檐下挂着两盏灯笼,天气寒冷,但人心里都喜气洋洋,中午随意吃了些饭,一家人关上大门,都去了厨房,炸鱼、炸肉、蒸馒头、包包子,忙活了起来。
现炸的小酥肉出锅了,肉香引得人直咽口水,姜佑安放下手中切菜的刀,马上去抓着吃,小酥肉又烫手又烫嘴,她一边呼气一边大嚼,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袁竹嫌弃地斜眼看着她,“又没人跟你抢,你慢点儿吃!别烫坏了!”
“好吃!呼,现炸的就是香!你们也尝尝。”姜佑安热情地推荐道。
袁竹摇了摇头,“这些日子也没少给你做肉吃,怎么还是这么馋。”
李长风从灶口前走了过来,拿筷子夹了一块,吹了几口气才放进嘴里,“真好吃!”
杨恩正在和面,伸着头向李长风凑过来,李长风又夹起一块,吹了吹,递给杨恩。
姜佑安笑呵呵地又拿起一块肉吃起来,“好吃吧。”
袁竹用笊篱捞出油锅里的肉,放进瓦盆里,“是你做的吗?好吃也是我们做的好吃。”
“是小阮做的好吃,小阮真厉害!”姜佑安夸赞道。
二门外的铃铛想了,姜佑安拿起一块肉,跑了出去,不一会儿把戴庭芳和程祥领了进来。
“表哥,程祥大哥,你们怎么来了?”阮荷惊奇地问道。
姜佑安的视线黏在了戴庭芳的脸上,好一阵没见他了,这张脸还是这么好看,“你表哥说要请你去他家过年。”
“好久没到这里来了,今天正好公子要来请阮姑娘,我也跟着来看看你们。”程祥说着把一个纸包递给姜佑安,“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姜佑安在袁竹的围裙上擦了擦手,笑着把纸包接了过去,“谢谢你还想着我们,这是什么?”
“是糖,给阮姑娘做点心用的。”程祥说道。
“原来是给小阮的,小阮,我替你收了啊。”姜佑安说着,把糖放进了一旁的柜子里。
阮荷笑着向程祥道谢,“多谢程大哥,等我做了点心,也给程大哥拿去尝尝。”
“戴老师?戴公子?”姜佑安凑到戴庭芳的眼前,笑意盈盈地看着他,“程祥带了礼物给小阮,你有没有什么给我?不会是空手过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