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蹊跷。
大姐夫与父亲两人性格天差地别,向来不合也是人尽皆知。可大姐夫是个武夫,写不出那般文绉绉的话来。
二姊姊在东宫做太子良娣,而父亲本就是隶属东宫的官职,这都是明面上的。
上司与下属本就是共事,交構二字可不是无稽之谈?
至于“指斥乘輿”,这样的话,口说无凭,何人能够在场佐证?依她对父亲的了解,他保守拘谨,绝不会做那样的事。
圣人对太子的事上心,这案子也算他亲自过目。
这样的案子不好断。一来无凭无据,不能罚重了。二来不能一笑置之,若是不罚,怕纵了太子。
许是气不过有人挑起这样的事端,又多少生了疑。圣人不愿再行惩戒太子之事,干脆给父亲与大姐夫同样定下了杖责流放的罪罚。
杖责之罚可重可轻,与行刑之人颇为相关。杜家里外打点,原已说好出不了纰漏。
可两人却都在仗刑后双双死了。
大姊姊自责不已,不久便也跟着去了。
与此相关的事,杜筠实在是难以窥见。她只知道,家里风雨欲来,前路渺茫。
她犹记得临进京前的日子,似乎一切向好,平日里杜家那些并不相熟的亲戚们也皆来庆祝,热闹极了。那时家中尚在长安城外的京郊,那时的日子虽然过得不算宽裕,但平淡安稳,现在想来也是好的。
再后来的事情,都不过南柯一梦。
出事后不过几日,杨云起还是想法子与她见了一面。他兄长在御史台作御史的,回去碰巧便说起了这桩案子。
杜筠父亲的这桩事原算不得什么大事,老丈人和女婿的争端,往低了说算是家事,原是御史台省理的。后来牵扯上了太子,引起了圣人的注意,这才到了大理寺去。
这种官员流放,牵扯到太子与世家大族,且不说背后关系牵连复杂,一朝流放期满或是朝中缺人,东山再起都是有的。大理寺心知肚明,大都也不会下死手,万不想此番仍旧竟闹出了人命来。
听闻场面不太吉利,再去问大理寺中的人,个个都是三缄其口。
杨云起知道这事后,便去寻来了那日的仵作小六子。
小六子不属大理寺。那日大理寺神神秘秘来县衙借人,他是拨过去的,例行验完后便回了县里。
杨云起打着御史的名号发问,小六子不懂其中门道,他不敢不答。
大理寺要验的那两人颇为古怪。其中一人身上出了黑绿色的斑来,另一人更为可怖,眼角都沁出了血泪。小六子虽有些经验,可却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看着两人的模样都像是中毒所致,可是无论如何却都验不出些什么。
案子便搁置下来,对外只说是行刑时失手打死了,略罚了两个执行小吏就算了事。左右不过是将流放的罪人,自然也不会认真彻查下去。
不论如何,杨云起还是将他所了解到的都告诉了杜筠。
杜筠原想着,家里虽已到了这幅光景,可到底母亲尚在,姊姊还在东宫做良娣。虽说岭南偏远,可日子总能过下去的。若有一日大赦天下,一家人也可再团聚。不料那太子不过几日竟休了二姊姊,自此杳无音讯,不知生死。
杜筠浑浑噩噩,终日只是哭。她随流放的队伍走着,行至江南,那衙役竟悄悄放她与母亲走了。杜筠这才知道,杨云起早早买通了人,在此候着呢。
他说,顶替之人已替她们前往岭南。是回长安探寻真相,还是留在江南自此安居,由她们抉择。
从此,长安城再无杜筠,只有杜挽娘。
****
杜筠摩挲着手中的牌子,走在回去的路上,默默回想着这一切。
杨云起已找了小六子去探那舞姬那里情况,临分别把这牌子给了她,说是打斗间从那舞姬袖中掉出的,看起来甚是有些门道,教她收好。
这牌子虽是木制,却十分精巧,可见雕木之人手艺讲究。
牌子呈长圆形,一面有弧度地凸起,菱格纹样,另一面则是平面,杜筠想不明白这东西作什么用,或许是什么粟特的小玩意吧。她将牌子收起来不再往下想,一切还是要等小六子探了回来才能知晓。
另一方面,杜筠也在想着另一件事。
茉莉确实给她提了一个醒。自己现在绮罗斋生意虽然经营的还算不错,但一直做的是些年轻姑娘家生意。
西市多商贾,东市多贵胄。若父亲那事真是为太子所累,那背后的人来头多半不小。
然朝堂上的事,姑娘们实在是帮不上忙的,靠着些城里的贵妇人们或许还能找到些许线索。或者,是时候试试往东市也发展一些生意去。
这精品生意与大众生意不是一个路数。
如今绮罗斋的料子,多是直接向织女买来生丝,靠着杜筠调色设计的纹样作印染,所用丝绸材料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绮罗斋能红火,不过是杜筠对时下流行的样子敏感些。她时常混迹平康坊,又与咏春楼的姑娘们交好,长安城的公子小姐,雅舍清倌眼下都喜欢些什么样式,杜筠心中有数,跟随着他们的的喜好,纹样印花设计出来也更讨巧更受欢迎了。
可这一套要拿去东市,贵妇人们怕是不买账。她们不似小姑娘们追潮流,而是更看重精细有质感的面料,丝织,纹样,印花,样样工艺都需是最好的,这几件若想要做好,加之纹样特别,才有可能在东市站住脚跟。
这哪一样都不容易。东市势力又盘根错节......这么想着,杜筠又有些发愁,但她还是决定明日先去长安东市逛逛,探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