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真的听到这个命令,还是恐惧的不可自拔:“放肆!我可是未来的大秦丞相——尔敢假传帝令,滚开!……”
一起被押下去的李斯和胡亥听到他越行越远的凄厉惨叫,被吓得浑身颤抖。
赵高被杀,下一个是不是就轮到自己了?难道也会是车裂之刑?不要啊,虽然做错了事,但他没有赵高那么猖狂啊呜呜呜呜……
李斯两腿颤颤,胡亥哇得一声哭了出来:“父亲……我要见父亲,放开我,我要见父亲!”
……
历朝历代有才的皇帝、聪明大臣们:
这天幕会引用一些典籍、史书,是以这并非什么神明,而是后世之人点评。后世居然能有这等手段,堪比仙神啊!不知道后世的皇帝是什么样子?可能活到几百岁?民生几何?版图到哪里?……一个个猜想浮现心中。
汉高祖刘邦猛然想到:“要命,我大汉的败家子,果然丢人丢到后世了。”
秦王子婴望着天幕,叹道:“胡亥过于轻信赵高,以至于招来亡国之祸,若是重用李斯,也不至于三年亡国。”
他投降了刘邦,就是刘邦的人。
刘邦走的时候怎么不带上他,留他独自迎接即将到来的项羽?
真不厚道。
汉武帝刘彻想到自己从外戚势力夺权的经历,长叹一口气:“有些人连到手的权力都不知道珍惜,拱手让人。”
不见群臣,意味着大权旁落,胡亥何其蠢。
汉昭帝刘弗陵感叹:“能让胡亥言听计从的赵高若是如霍光这般,使民休养生息,秦朝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赐胡亥一个霍光,可开创盛世。
汉桓帝刘志同样叹老天不公:“朕十四岁登基,从大将军梁冀手中夺权用了十三年!”
像胡亥这样把自己作成傀儡的还真是少见。
汉献帝刘协暗恨老天不公:想他年幼即位,开局即是傀儡皇帝。曹操兵权在手,权势滔天。他依然不甘做一傀儡,勇于抗争。胡亥竟将权力拱手送与手无兵权的赵高。
若是他,杀赵高如杀土鸡瓦狗尔。
魏朝
高贵乡公曹髦心道:“专权秉政的乱臣贼子当杀,似胡亥这般放权的昏庸皇帝,世所罕见。”
唐朝
刚干掉长孙无忌的唐高宗李治抚须笑了:“朕果然做的对。”
宋朝
宋太乄祖赵匡胤感叹:“君弱而臣强是大忌,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他以杯酒释兵权,削弱藩镇的势力,保国家长治久安。”
权力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胡亥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此时的他远远想不到,不远的将来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明朝
洪武大帝朱元璋还在为丞相的事情生气。他杀开国功臣,就是怕他们功高震主;废除丞相,永不再设,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安稳。
他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权臣出现,结果他的良苦用心被践踏了,后代子孙如胡亥这般,违背祖训培养权臣!
“济世宰相”也是宰相,是权臣。
崇祯帝朱由检想到自己诛魏忠贤,杀袁崇焕,一顿操作猛如虎,奉行的是国可破,皇权不能受到威胁,君王的体面不能丢。
不由得反思:胡亥若是像他这样励精图治,可能亡国的更快吧。
清朝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看着天幕的这一出戏,想起了幼时被权臣欺压的日子,紧紧握着拳头:鳌拜!
想起过往,仍是恨意难消!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心道:“胡亥真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他想到自己的处境,嗤笑一声。
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慈禧大权在握,却不断残害忠良,耽于享乐,大清危矣。
自己又能比他好多少呢?这十大败家皇帝盘点,必然是有他一席之地的吧。
【赵高位卑,得李斯相助扶植胡亥即位之初,远没有将胡亥当成傀儡皇帝的能力。有这个能力的,当是身居丞相高位的李斯。】
这话说的,嬴政还是赞同的。
他将李斯提拔上来,李斯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尽了自己的能力与责任。后世之人也评价了,若非易主,他本该和先贤一同流芳百世的。
赵高位卑,此时在朝中并无根基,可以随意打杀。李斯身为丞相,要杀需要罗列罪名以告天下。
所以他可以毫不犹豫处死赵高,却还没有决定李斯是杀是留,便暂且将他关押起来。若是最终决定赐死李斯,这几天便找个合适的罪名出来。
至于胡亥……
嬴政想到天幕上那一个个被逼自尽的子女,暗道:胡亥不能留。
非他狠心,天幕将一切都摆在这众目睽睽之下,若不处理,如何服众?扶苏归来,又作何想。
这一晚,胡亥在狱中得了始皇赐死的诏书。
“不,不,我不相信。”胡亥嘴唇哆嗦,“父亲最宠我,怎么可能会贬我为庶民,还让我自杀?”
话音刚落,胸口被长剑洞穿。
蒙毅看向胡亥的目光中带有一丝鄙夷和恨意,说道:“陛下恩准,若你不肯自尽,可由我代劳。”
胡亥在胸口被贯穿的那一刻气绝。
蒙毅看着倒地的胡亥,目光又转向关押李斯的牢房。始皇帝在看完天幕内容后,已经决定暂且不杀李斯,而是问罪抄家,全族一起下放到不毛之地立功赎罪。
原本是俱五刑、腰斩弃于市,夷三族的罪名。
如今只是抄家而已,这处罚在蒙毅看来,属实有些轻了。还是陛下仁慈,留李斯和其族人一命。
李斯若是识相点,知恩图报,好好帮陛下教化那些蛮人,也便罢了。
若是不识相……那就别怪刀剑无眼了。